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文章图片

乡村旅游|小人物的一次较真,居然搅动了大明近十年的风云

大明万历五年(1577年)夏天 , 一场风暴席卷徽州 。 明朝徽州府治在歙县 , 统辖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 此时的歙县与其他五县爆发激烈冲突 。 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冲入县衙 , 见人就打 。 已经聚集了数万人 , 场面几乎失控 。 完全激起民变 , 并且持续了数月之久 , 府治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 , 歙县的人到其他五县根本吃不上饭 , 住不了店 。 凡是嫁娶歙县的人家也遭遇了白眼 , 五县之人到了歙县的人不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爆打 。

而事件的起因居然是七年前 , 也就是隆庆四年(1570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 当时的歙县有个叫帅嘉谟的小人物 , 史料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 。 他是军户出身 , 属于徽州府境内的新安卫 。 明代的军户世代都是军人 , 归属于各地卫所 。 新安卫就是位于歙县的一个“卫” 。 帅嘉谟在偶然间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 就是卫所之人(军户)与徽州府的赋税缴纳方式的不同 。 帅嘉谟虽然读书不上进 , 但对数学十分上心 , 对数字尤其敏感 。 帅嘉谟平时在歙县衙门办公 , 闲着没事就调阅徽州府内架阁库进行盘算(财务账目) 。 因为这里存放着徽州从大明开国以来历年的税粮账册 。

帅嘉谟对徽州统辖一府六县各地的税务记录进行演算 , 发现本该由徽州六县共担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一直是歙县独自承担 , 其他五县白白占了200多年的便宜 。 也就是说其他五个县根本就没有缴税 。 照理说 , 你自己知道也就罢了 , 你也不是府衙的官员 , 你说这事与这个外人有什么关系 , 就这样帅嘉谟这个局外人捅出了一个天大篓子 , 最后居然惊动了张居正(万历当时还没有亲政) 。

根据大明户部(财政部)记载 , 徽州府每年需缴纳8780匹的人丁丝绢 , 折合白银6100余两 , 但户部没有明确记载是否由歙县独自承担 。 在朱元璋时期 , 整个徽州合计拖欠了户部10700余石粮食 , 在当时折合官方折价白银标准来计算 , 每石3钱 , 这笔银子大约3000两 。 但要把粮食折成绢丝就是8780匹 , 按照官价每匹7钱 , 就要白银6100多两 。 从此之后 , 歙县本地账目与徽州府上记载的账目数量相同 , 都是8780匹生绢 。 这就意味着 , 这笔税收是由歙县单独负担 , 其他五个县根本没有这个科目 , 按理说徽州府该上交的税目 , 应该是六个县共同负担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赋税有点不合理 , 并且持续了200多年 。

帅嘉谟这位下级军官脑袋瓜一转 , 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 , 如果要缴纳 , 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 , 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6100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 , 也是不公平的 , 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 。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 帅嘉谟他还去查阅了《大明会典》(相当于国家税法) , 帅嘉谟在会典里发现上面只提到了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 , 没其他字样说是得由歙县单独承担 。

帅嘉谟认为歙县不应该独摊赋税 。 照理说这事真不该他管 , 人家知府和知县都没管 , 帅嘉谟还是很上心 , 开始从大明开国时查找缘由 。 从朱元璋当吴王算起 , 同一时间其他五个县当时也亏欠了夏粮 , 一共是10780石 , 折成银两3234两 。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算术题2910+3234=6144 , 得出这个数字和“人丁丝绢”只差二两 , 一切都明白了 , 明建国初期 , 整个徽州府六县欠了夏粮20480石 , 然后以“人丁丝绢”的名义进行偿还 , 变成了交纳8780匹生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