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要怎么睡觉和繁衍后代?这种鸟一生都在飞行,落地约等于死亡( 二 )



“无脚鸟”雨燕并非没有脚 , 只是它们的脚构造特殊 , 普通的鸟类爪子都是“前三后一” , 能够很好地抓住树枝 , 但雨燕的爪子四个脚趾都是在前方 , 而且指尖弯曲程度大 , 雨燕靠这种结构能够牢牢挂在岩壁表面 。

雨燕的飞行也必须从高处滑翔而下 , 一旦落在地面上 , 没有外力帮助它就很难起飞 。 只能笨拙又艰难地在地上爬行 , 要不被掠食者吃掉 , 要不然就只能被饿死 。 因此 , 当雨燕落地时 , 往往就代表着它们的死亡 。

与北京的不解之缘雨燕对于北京情有独钟 , 等到夏日来临 , 雨燕就会从南非迁徙回来 。 此时 , 他们就会开始准备繁衍下一代了 。 繁殖季节 , 雄雨燕会飞向高空 , 然后用滑翔的方式下降 , 保持平稳的飞行 , 然后和雌海燕贴在一起 , 在短短几秒内就能在空中完成交配 。

但鸟类毕竟都是卵生动物 , 为了下一代 , 雨燕还是要筑巢的 。 雨燕会在低空飞行途中收集材料 , 或叼住被风刮起来的废纸、羽毛、干草等材料 , 利用唾液粘合搭建巢穴 。

原本的雨燕会在悬崖峭壁的缝隙间筑巢 , 但在长期演化中 , 雨燕养成了在高大的古建筑的吊顶或缝隙中筑巢的习惯 , 它们的巢穴一般离地4到45米 , 只有在这种高度下 , 雨燕才能正常的起飞和生存 。

雨燕有着成群繁殖的习性 , 因此成群的雨燕会在一个建筑物上筑巢 , 在建好一个巢穴后 , 之后的每一年雨燕都会“回家” , 因此在这些楼宇之间 , 经常能看见雨燕们穿梭不休的矫健身影 , 雨燕也因此被叫做“楼燕” 。

北京有着漫长的建筑史 , 曾为5朝帝都 , 紫禁城、天坛、太庙、故宫、钟鼓楼等古建筑繁多 , 在这些建筑的斗拱间 , 形成了人造的洞穴 。 对于雨燕来说 , 这些狭小又隐蔽的空间不仅舒适 , 能挡住雨水狂风的侵袭 , 而且还能躲过天敌的捕食 , 北京也因此变成了雨燕的重要栖息地 。
雨燕已经在北京的上空盘旋了数百年 , 见证了一代代的王朝兴衰 , 世事变幻 , 但雨燕却从未真正离开 。 雨燕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 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的形象就来自雨燕 。

现如今 , 北京的楼台庙宇等古建筑因各种原因被拆除 ,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 为了保护古建筑 , 如故宫等地也挂上了防鸟网 , 北京雨燕的栖息地急剧减少 。 根据2014年中国观鸟会统计 , 北京城里的雨燕已经不足三千只 , 许多人记忆中夕阳之下 , 雨燕满天的场景已经消失不见 。
但专家们也一直在为雨燕的保护奔走 , 2018年正阳门就启动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生态”的课题 , 而最后的研究表明 , 雨燕粪便并不会伤害木质古建筑 , 这对雨燕的保护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 中国观鸟会也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尝试悬挂人工巢箱来吸引雨燕筑巢 。 而雨燕也被发现在仿古建筑和一些现代建筑的孔洞间穿梭寻找筑巢地点 。

如今 , 北京雨燕又到了迁徙的时间 , 祝它们一路顺风 , 来年春天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