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不过 , 即便女性的排卵期再怎么隐蔽 , 最终也还是留下了细微的“发情线索” 。
2009年 , Brewer和Fink等学者指出:人类女性和其他动物一样 , 在排卵期内会表现出更强的性欲;2010年 , Miller经调查发现 , 女性在排卵期的身体气味会发生微弱的变化 , 自身服饰的穿着也会异于往日 , 使其更具有性吸引力;2015年 , 一篇题为《人类发情:对关系科学的影响》论文指出 , 女性的性吸引力和雌激素呈正相关 , 和黄体酮呈负相关 , 而在排卵期 , 女性刚好表现出高雌激素和低黄体酮的特征(见下图) 。
有人可能会问了 , 人类女性为何会在排卵期内表现出种种变化 , 比如性欲、身体特征、穿着等变化 , 在月经期和黄体期却没有这种变化呢?
从繁衍动机的角度来看 , 这些变化和两个方面有关 。
首先 , 女性只有在排卵期内才有受孕机会 , 进而实现个体遗传 。 在排卵期内 , 女性具有很强的繁育动机 , 具体表现为追求、吸引配偶和性伴侣 , 其结果就是会进行频繁的性行为 。 例如:Harvey在1987年跟踪了69名女性 , 为期三个月的调查显示:女性在排卵期内的性欲更强 , 主动发起性爱行为的频率也更高 。
其次 , 女性只有在排卵期内才有机会受益于优良的基因 。 超过20项研究调查表明 , 女性排卵期选择对象的偏好会发生变化 , 更倾向于选择优质的男性特征 , 例如:面部和身体的阳刚之气、男性的声音品质、行为表现、身高等等 。 这些特征是内在良好基因的指标 , 对处于排卵期的女性更有吸引力 。
人类女性为什么要隐藏“发情期”?发情期之于普通的哺乳动物 , 是实现种群繁殖的关键期 , 但动物的发情并不能随意确定 , 而是要受到自然环境、食物资源的多重限制 。 例如:被列为“自然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非洲角马大迁徙 , 其直接动机就是获取食物资源 , 为种群繁殖打下基础 。
一方面 , 雌性动物在排卵、哺乳后代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 , 只会在食物储备丰富的时期才会发情;另一方面 , 新生后代在生长、发育期也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资源 , 种群繁殖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 。 因此 , 哺乳动物大多选择在春季发情 , 依赖草籽、果实的鸟类也是如此 。
至于人类 , 在进化上早已不再受食物资源的制约 。
早期的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 工具简陋 , 捕猎效率低 , 难以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直到大约1万年前 , 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 人类开始驯养野生动物 , 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 养殖和种植帮助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 繁殖活动不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 ,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发情特征的退化 。
总之 , 人类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 , 可以自由选择生育的时间 , 这是人类没有明显发情期的主要原因 。 那么 , 发情期的退化对人类是一件好事吗?主流观点认为 , 女性发情期的隐匿是一种自然现象 , 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大有裨益:
第一 , 在一夫一妻制的条件下 , 发情期的退化减少了女性吸引其他男性的机会 , 可以使配偶双方更加忠实于彼此 。
第二 , 女性的发情期会带来等级排序的问题 , 不利于平等的社会连接 。
第三 , 发情期的退化避免了群体内部的不和谐 , 加固了人类既有的伦理秩序 。
总结人类女性并没有固定的发情期 , 不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发情、繁殖 , 在排卵期的生理、身体变化也不明显 , 这和动物们的表现大相径庭 。
【为什么动物都会定期发情,人类女性却要隐藏“发情期”?】和动物相比 , 人类进行性行为的“自由度”更高 , 但目的也更复杂:可能并不是为了繁殖后代 , 而是单纯为了获得生理快感 。 人类的“发情”就是这么神奇 , 凭个人意志就能决定性欲 , 头脑简单、为食物奔波的动物们显然不会如此 。
推荐阅读
- 人类禁止近亲繁殖,却让狗去“回交”?甚至要求品种越纯越好?
- 生殖隔离为什么不能产生后代?
- 2头华南虎实现野外自主觅食!华南虎为何要放归野外,伤人咋办?
- 它要怎么睡觉和繁衍后代?这种鸟一生都在飞行,落地约等于死亡
- 巴西发现了神秘病毒!90%基因未知,或将成为定时炸弹?
- 外星人已和人类繁殖?是真是假?科学家一探究竟
- 为什么母鸡未交配也能全年365天下蛋?因为人类利用了鸡的一个bug
- 人类是不是和所有生物之间都有生殖隔离?这意味着什么?
- 为什么人类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