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自己或身边的人正在遭遇“死亡” , 而你却无能为力该怎么办 , 死亡是生命中正常且重要的一环 , 但很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措施 , 当然 , 这也很正常 。
一项专业调查研究显示 , 常面对死亡的医护人员可能都不知所措 。
大约三分之一的护士都不知道如何安慰离世病人的家属 。
也就是说 , 我们大部分时候不知道怎么安慰 , 而且如果说错了话 , 反倒会让朋友迁怒于你或者更加痛苦 。
人的心理在正常承受范围内 , 可以独自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
但是当面对亲人逝世的巨大重创时 , 人的情绪很可能无法自行修复 , 变得无力解决现实问题 , 这个时候 , 就需要亲朋好友的帮助和关心 。
所以 , 我们建议你的安慰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
第一 , 接受漫长的哀伤过程 。
第一个原则 , 就是接受哀伤是一个过程 , 不要期待它会很快结束 , 常见的安慰误区有:“节哀顺变”“很快就会好起来”等期待加速、停止其哀伤过程的安慰话语 。
这样的话无异于否认当事人的痛苦绝望情绪 , 给对方“无人理解感”的雪上加霜
在至亲离世的重大创伤面前 , 丧亲者一定需要时间 , 才能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
在这期间丧亲者会经历很多种状态 , 一边接受丧亲的事实、体验悲伤的痛苦、一边重新适应亲人不在的新环境、处理当前及未来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
最后还要将情绪和精力重新投入到有意义的事物上、适应新生活但与逝者保持联结 。
以上几点经常是交错进行 , 比如以上的“讨价还价”过程 , 人在修复过程中 , 需要暂时离开或缩小哀伤情绪 , 但又时不时忍不住伤心 , 进而循环 。
如此往复循环 , 就是人们逐渐走向疗愈的过程 。
第二 , 用陪伴 , 不要用理性 。
对安慰者最难的是 , 我们没有经历过 , 无法感同身受 。
所以僵硬化的共情“我明白你的感受” , 是最愚蠢的安慰 , 很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愤怒情绪 , 甚至情绪失控 。
因为你无法感同身受 , 哪怕我们已经尽力现象 , 但还是无法彻底理解当事人的遭遇和心情 ,
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陪伴 , 比如简单的话语“我来了 , 我在这 , 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然后就是漫长的倾听 , 在倾听的过程中 , 你要尽量盯着对方的眼睛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它能帮助你和当事人交汇心流 , 在这过程中切忌打断对方 , 但可以时不时重复对方的话语 , 对对方进行情感认可 。
然后找准机会 , 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 , 注意在全程中 , 我们都没有代入任何理性的话语 。
比如有些人会说“我明白你的感受 , 是很难 , 但你现在要怎么怎么样 , 想想其他亲人 。 ”
这样加在后面的“但”字 , 其实就是开始脱离对方 的情感 , 以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对方 , 会大概率遭到反感 。
其实无论是死亡创伤 , 还是日常的生活打击 , 我们都要意识到一点 , 人们在遭受伤害时需要的不是理性的建议 , 而是自我排解的出口 。
而后会自行步入修复过程 , 而不是通过你讲道理强行纠正对方 , 这违背了人性规律 , 自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
所以好好地当个听众 , 就是最好的安慰办法甚至“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才好 , 但我会始终陪着你”这样的话 , 都比加上但是二字要强的多 。
生死茫茫 , 唯爱不亡有的时候 , 死亡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 , 人类无意识会逃避对死亡的恐惧 , 但却在无意识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 以此减少焦虑 , 比如努力赚钱、变得漂亮等等 。
而当个人真正直面死亡时 , 死亡就上升到了意识层面 , 个体会重新构建自我价值 , 以至于个体意识到死亡可能会对人产生一个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 并带来态度和视角的彻底转变 。
很多濒死的癌症病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感觉真正活出了自己 , 人在死亡时总会省去复杂的、标准化的世俗价值标准 , 简单归一 , 追寻内心所需
《走出黑暗》这本书中就点明:哀伤既是痛苦的体验 , 也能带来对生命全新的反思与成长
所以个体在面对至亲的离世时 , 可能对自己原有对生命意义产生怀疑甚至否定 , 但也有可能重新构建生命意义 。
如果你正在面对这样的痛苦 , 建议搜索“丧亲团体”或者“哀伤辅导”为关键词 , 寻找资源 , 开始自我救赎之路 。
推荐阅读
- 回顾:2岁女童长菜花,一句“不是性侵”就完了?
- 贵州女子结婚,前任前来阻拦被新郎打伤,女子哭喊:让我看看他
- 2021年,知名律师开宝马车肇事逃逸?警方调查后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 罪犯躲藏33年被发现,藏身地让人意外,律师:判不了
- 贵州女子怀孕,第一次去男友家,男友破旧的家让她打退堂鼓
- 案件:浙江女子带前男友去上山寻求刺激,男子无法招架,下场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