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文章图片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文章图片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文章图片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文章图片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文章图片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文章图片


这件“没教养”的事,我鼓励孩子去做100次


看见婆婆从儿子怀里 , 抢走玩具的那一刹那 , 我真是怒火中烧!
儿子眼睛里噙着泪水 , 紧紧地护着自己的小卡车 。
他明明就不想把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 。
婆婆却不顾孙子的感受 , 非要他把玩具让给小妹妹玩 。





儿子不愿意分享 , 是对自己所有物的保护 , 也是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忠诚 。
婆婆强迫儿子分享 , 不正是告诉他:「我是可以随便被侵犯的……」
一想到这 , 我赶紧上前 , 抚摸着儿子的头 , 对他说:「如果你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你的玩具 , 你可以拒绝!」
儿子听后 , 像被鼓舞了一样 , 自信满满地跑过去从小女孩手里拿回了自己的玩具 。
小女孩的奶奶很不满地嘀咕:「真是个霸道又自私的孩子……」
婆婆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 也气鼓鼓地上楼了 。
我知道 , 在老一辈人眼里 , 孩子不会「分享」就是「自私」 , 孩子不会「礼让」 , 就是没教养 。
但我不这么想!









我小时候 , 就被「分享」和「懂事」害得很苦 。
妈妈朋友家的孩子看上了我的玩具 , 无论我愿不愿意 , 妈妈都自作主张地送给别人 。
我如果哭闹 , 非要拿回来 , 妈妈就立刻把我拉进卫生间 , 偷偷地拧我一把 , 并威胁我说:
「人家是客人 , 我们要好好招待 , 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很小气 。 」
就这样 , 只要我拥有的东西被别人看上 , 我就失去了对它的支配权 。





拱手让人 , 我心里难受 。 不让给别人 , 我又怕别人让我更难受 。
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 , 几乎影响了我整个成长岁月 。
我明明不想跟同学换位子 , 明明我也看不清黑板 。 但我怕同学生气 , 怕同学说我不好 , 不情愿地答应了 。
我刚买了自己最喜欢的《海贼王》 , 还没看到几页 , 就被同学抢走传阅 。 等书回到我手里的时候 , 不是书皮被撕掉 , 就是被弄得皱皱巴巴 , 我却敢怒不敢言 。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 , 即使这个要求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 ,
那么 ,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找到自我价值立足点 , 你希望通过讨好别人 , 看到自己的价值 。
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
而「讨好型」人格身上 , 那些不健康的限制性的心理观念 , 又来源于从小没有建立起来的「权力意识」「边界意识」 。
如果我因为「面子」和「人情」 , 妨碍了儿子建立自我意识的最佳时期 。
那么 , 儿子就成了另一个我 , 活在一边受欺负一边又悔恨自己太胆小的无力感中 。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吉恩.迪赛说:幼儿从天性上来说是自私的 。
行为学研究告诉我们 , 慷慨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形成 。
但有趣的是 , 孩子会随着成长逐渐学会分享 , 但很多成年人却一直学不会拒绝别人 。
还记得中国第一例起诉熊孩子的案例吗?
主人公女孩的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 , 带了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 。 大人打牌 , 怕孩子无聊 , 就让10岁小男孩去女孩的屋里玩电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