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如今中国4亿人在用,全球14亿人在用


中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如今中国4亿人在用,全球14亿人在用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如今中国4亿人在用,全球14亿人在用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如今中国4亿人在用,全球14亿人在用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如今中国4亿人在用,全球14亿人在用


谈及中国古代科技 , 最广为人知的是“四大发明” , 在很多人看来 , 似乎除了四大发明 , 古代中国对人类就没有什么科技贡献了 。
实际上 , 中国古代有很多原创科技发明被西方吸收 , 只是如今鲜为人知罢了 。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就曾指出:“长期以来 , 这些和许多其他的中国的原创成果 , 一直都被遗忘 , 或是蒙在鼓里 。 那些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 , 可能有一半以上均来自古代中国 。 ”
本文要讲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 对人类影响极大 , 如今中国大约4亿人在用 , 全球大约至少14亿人在用 。 这就是眼镜 。

记得一个叫孔如也的作者 , 认为“中国人能戴上眼镜 , 真的不是最应该感谢祖宗 , 而是洋人 。 那些以‘眼镜中国造’引以为豪的人 , 基本上可以歇歇了” , 原因与清代两条记载有关:
清代三大史家之一赵翼在《陔余丛考》说:“古未有眼镜 , 至有明始有之 , 本来自西洋 。 ”
乾隆曾写过一首拒绝眼睛诗 , 诗中有一句:“眼镜不见古 , 来自洋船径 。 ”
那么 , 赵翼与乾隆的说法对不对呢?其实 , 眼镜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原创发明 , 只是西方人在中国发明的基础上再完善罢了 , 不信请看下文 。

1977年 , 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初遗址 , 考古发现一些甲骨文 , 考古报告中记载:字体“小如粟米 , 要用五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 ”3000年前的古人 , 如何在甲骨文上刻下如此微小的文字?
1980年 , 在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中 , 考古发现了一只东汉初年的琉璃材质的放大镜(见上图) , 为金圈嵌水晶片 , 直径1.3厘米 , 可放大5倍 。
上个世纪 , 考古专家在南京郭家山发掘过8座六朝时期的古墓葬 , 其中1号东晋墓出土了一块水晶“老花镜片”(见下图) , 直径2厘米 。

问题之一 , 古人真能制造出放大镜吗?
其实 , 早在先秦时期 , 中国已有相关光学知识 , 最典型的是墨子光学著作 。 换言之 , 中国古人能够制造出放大镜 , 是有着光学理论基础的 。
问题之二 , 这些放大镜到底有何用处呢?
笔者认为 , 这些放大镜就是眼镜的雏形 。
在古人观念中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 , 眼睛是脏腑精气之所注 , 因此特别注重眼睛 。 同时 , 甲骨文中有“目不丧明”、“疾盲”等的记载 , 先秦孟子等也谈到过视力问题 , 说明古人早就被视力困扰过 。
既然有需求 , 也有相关技术 , 那么眼镜的诞生就在情理之中了 。 以上述甲骨文中的微小文字来说 , 可能早在3000年前 , 古人就已经开始戴眼镜了 。 到了汉晋时期 , 考古发现的东汉与东晋放大镜 , 从其直径大小上看 , 大概率就是当时的眼镜 。

到了唐宋时期 , 随着造纸术、科举制、印刷术等的进步 , 书籍日渐增多 , 或许因此导致近视眼也越来越多 , 韩愈、欧阳修的视力就不太好 。 韩愈是“吾年未四十 , 而视茫茫” , 欧阳修是“近视 , 常时读书甚艰 , 惟使人读而听之” 。
视力下降之后 , 古人要么少读书 , 要么服药、针灸治疗 , 要么佩戴眼镜 。
北宋刘跂《暇日记》记载:“史沆断狱 , 取水精十数种以入 , 初不喻 , 既而知案牍故暗者 , 以水精承目照之 , 则见 。 ”这应该是人类“戴眼镜看文件”的最早记载 。
南宋时期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录》中明确记载:“叆叇(àidài) , 老人不便细书 , 用黢谜掩目则明” , 说得就是佩戴“叆叇”增进视力辅佐读书 , 其中“叆叇” ,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称“叆叇 , 眼镜也 。 ”
除了“叆叇”之外 , 古人还称呼眼镜为“僾睫”、“读书石”、“单照”、“眼环”等 。

从宋代文献可知 , 宋代时已有水晶石片眼镜 , 甚至应该有了一定的流行度 。 正因如此 , 马可波罗旅华时 , 就将之记录在了《马可波罗游记》中 , 文中写道“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 , 时间大约是1260年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