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人类向往太空,他却预言了死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学是枯燥的 , 自然是美妙的 , 当枯燥遇见每秒 , 每一个人都知道怎么选 , 然而 理智的情绪并不会一直左右人们的思维 , 因此 , 人们之间便有了区别 , 有的人成了科学家 , 有的人成了普通人 , 他们各自从事着属于各自的领域 , 然后尽自己的所能做到让自己满意的境地 。 科学与自然之间是否还有平衡点 , 这是大家都需要考虑的话题 , 科学家们在外太空发现 , 而这种发现最终需要转换为生活元素 , 也就是自然 , 一旦发现无法转化为可以被应用的现实 , 那么发现也就失去了意义 。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飞向太空》创作者想要跟观众们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 心理学家开尔文在去探访外太空之前 , 拜访了一位资深飞行员伯顿 。 伯顿告诫开尔文 , 他所要去的行星上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 这种风险也有可能是奇怪的事情 , 然而开尔文不以为然 , 他选择阔别了自己的过去而飞赴外太空 。
然而在空间站 , 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 开尔文在对一起案件进行调查的时候无意之间发现了自己已经去世多年的妻子 , 开尔文以为这是自己的错觉 , 然而当这个女人真正的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 , 一切都是真实的 。 这种情况并不是开尔文所独有 , 空间站的几个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有过相似的经历 。 不过谁都没有得到解答 。
面对着外太空的未知跟现实中自己拥有的一切 , 开尔文陷入到了深思当中 , 而这一切并没有因为开尔文的深思而有任何的蛛丝马迹来帮助他答疑解惑 。 这个时候 , 伯顿的作用才体现了出来 。
《飞向太空》是一部非常乏味且无聊的影片 , 任何试图想要接触这个经典作品的普通观众并不一定能适应本片的节奏以及展示方式 。 有人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与库布里克都是两位奇人 , 不过本质的区别在于库布里克会将自己的作品用通俗的方式来解释给观众 , 观众即使不明白所有 , 也能看懂其中的部分 , 这是对于观众友好的表现 , 然而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却并不是这样 。
作为一个创作者 , 站在作品的影响力上来说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是足以让后人所仰望的伟大导演 , 甚至于很多后来的创作者都能从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吸收养分 , 然而这个伟大的创作者并不喜欢将自己的创作视野做一次深层次的接地气的表达 , 对于他来说 , 作品展现的是思想 , 而理解这种思想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因为普通观众的视野并不宽阔 , 想要探个究竟 , 往往很费劲 。
《飞向太空》按照能理解的范围去看 , 或许也能找到一些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思考的理论 , 比如说影片的开始跟结束都是围绕着大自然中的某一个现象进行的特写 , 潺潺的溪流 , 摇曳的树和可以感知到的风 。 这些都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 这些事情也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日常 , 然而这种日常却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
人们忽视了日常 , 然后会去在意什么?人们会在意未知的所有 , 比如说外太空 , 外太空是所有的科幻题材中人们日常描述的场景之一 , 然而这种“日常描述”却并不是普通人的唯一 , 普通人生存在地球这个环境中 , 这是陪伴他们一生的场景 , 而外太空属于探索者去发现的过程 , 这个过程无法构成普通人的人生 。 伯顿给与开尔文的劝告包含着一个长着对于后来人的引导 。
伯顿并非是不喜欢外太空 , 而是在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之后 , 最终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平淡才是真 。 属于伯顿的是真正存在着的地球的自然环境 , 而外太空虽然会给人以向往 , 但却无法最终无法转变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 伯顿告诫开尔文要将自己的工作跟自己的生活分开 , 然而当开尔文发现了一个跟自己的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的时候却迷茫了 。
伯顿没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 在面对着这个陌生但是熟悉的女人的时候 , 他也开始迷茫了 。 生活在于发现 , 然而发现之后就需要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判断了 , 这种判断的基准来源于个人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 , 伯顿最终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究竟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 而这对于开尔文来说还是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说 , 开尔文没有经历过伯顿经历的一切 , 他自然不会预料到自己在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 , 会不会继续保持自己的冷静客观 。
推荐阅读
-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没有意识?科学家:意识的本质是物质的相对运动
- 北极狐在零下15度左右的雪地里,怎么生存?
- 科学家发现:相差0.5厘米就会造成全部卵都无法孵化
- 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地球气候极端化,15个临界点已被激活9个
- 为什么早上的工作效率不如晚上的工作效率?
- 外星生命可能无处不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实验颠覆人类想象!
- 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地球能降温、进小冰河?研究:核战是希望,但约50亿人或死于饥荒
- 百趣代谢组学资讯: 项目文章Nature,揭示低温暴露抑制实体瘤生长机制,‘饿死’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