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元宇宙的概念 , 最早来自于科幻作家史蒂文森1992年创作的科幻小说《雪崩》 , 意指在共享的线上世界中 , 使用者能够互动 , 甚至在虚拟世界中生活、工作 。 故事中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 , 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离的人们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交流娱乐 , 这便是元宇宙的最初来历 。 后来随着作品的大火 , 作为与现实世界共同存在的平行网络世界——元宇宙的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VR设备等各类型技术的快速发展 , 元宇宙重新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炒作 , 从电竞游戏到数字人 , 从NFT数字藏品到工业元宇宙 , 范围越来越广泛 。 值得注意的是 , 与前些年单纯的概念炒作相比 , 近两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 , 元宇宙似乎已经走过了概念阶段 , 走向了实质性的产业探索阶段 。
元宇宙从概念走向前台
据有饭研究不完全统计 , 截至今年五月底业内已经至少有72起关于元宇宙领域的投融资了 。 除了投融资比较密集之外 , 全球范围内包括Facebook、英伟达、谷歌、微软、亚马逊、BAT、门户互联网网站等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参与了其中 , 各地政府也在通过建立元宇宙产业园的方式推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 。 方方面面的迹象表明 , 元宇宙已经实实在在地从幕后走上了台前 。
而元宇宙能够从概念走向前台 , 首先核心离不开产业条件的成熟 。 具体来说构建成熟元宇宙需要满足3个先决条件:1)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成熟 , 目前5G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逐渐满足元宇宙的通信技术门槛(低时延通讯);2)社交网络 , 它将用户聚合在一个公共虚拟的空间之中 , 这为元宇宙打下了社交基础;3)XR技术的快速发展 , 弥补了传统网络信息只能简单投射的短板 , 创造除了虚拟技术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的沉浸感 。
其次 ,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 , 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得到了实质性地拓展 。 比如 , 如今行业内外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数字人 , 逐渐成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点 , 并日益成为元宇宙的重要场景入口;游戏场景作为元宇宙的雏形 , 成为了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的先行者;社交场景中 , 虚拟与现实两栖交流成为可能;娱乐场景中 , 演唱会领航突破物理的限制 , 虚拟主播开始参与娱乐直播活动;消费场景中 , NFT成为元宇宙世代的资产 。
最后 ,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向更广阔世界开拓边界的一种高级形式 , 将带动广泛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 , 因而受到了来自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 单就XR来说 , 其基于现实基础 , 能够增强人体“视、听、触”三大感官效果 , 它的实现需要3D技术、全息显示屏幕、动作语言交互技术的成熟 , 同时它能够延伸到教育培训、影视娱乐、展览与活动、智能办公、工作建模与设计、新场景消费六大应用场景 , 由此实现数字孪生 。
放到整个产业中来看 , 其发展还会推动上游的VR硬件(VR头盔)、传感器、促进器等相关零部件的发展 , 其交互过程也需要云计算、5G、大数据以及AI的支持 。 比如 , 数字孪生要求在现实体配置大量的传感器如IoT设备以及边缘计算设备 , 收集数据实时分析 , 并在后端布置大量的AI设备用以运算和反馈 , 借助机器学习、软件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与仿真模型有机结合 , 其广泛的带动性也让其受到了各地政府的一致青睐 。
据亿欧智库整理数据显示 , 目前广东、上海、无锡、合肥、山东等地方政府 , 均已经出台了关于发展地方工业元宇宙的政策 , 其中上海市政府更是在《上海市培育 \" 元宇宙 \" 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 年)》中 , 表示要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号召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原创元游戏 。 以上种种变化 , 都在将元宇宙从概念中推入到产业发展的现实之中 。
内容、硬件或率先抢跑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 , 自元宇宙概念爆火以来 , 现实世界的人和物的场景均被搬上了虚拟空间之内 , 一时间诸如元宇宙的原住民虚拟人、虚拟资产如虚拟地产、数字藏品等形形色色的虚拟场景被创造了出来 , 但这些虚拟场景中绝大部分仍处于前期的炒作阶段 , 还没有进入到一种纯粹理性且出于价值考虑的市场交易之中 。
就拿此前曾爆火一时的虚拟地产来说 , 其作为虚拟世界中个体的私人所有或者公共所有资产 , 曾遭到轮番爆炒 。 虚拟地产曾在短短数月之间暴涨了好几倍 , 但在去年11月炒作至顶峰之后 , 很快就暴跌了85% 。 其中 , 知名歌星林俊杰购买的3块虚拟地产 , 甚至超过了市场暴跌的均值 , 已经从12.3万美元跌至16628美元 , 浮亏86.5% , 市场炒作投机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 其他很多领域 , 也与元宇宙房产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