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纪元”或至,我们该怎么办?( 二 )


重庆城区江面也已经部分见底 , “沉睡江底”的菩萨露出水面 , 与干涸的鄱阳湖一起成为了全网的热搜 。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 , 7月原本都应该是往年各地的“主汛期” , 但如今各地都被迫启动了“抗旱”预警 。
据澎湃新闻报道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魏科 , 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讲时 , 将类似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 称之为:
“气候危机纪元”的到来 。
根据澎湃引用的联合国防灾减灾署2020年报告显示 , 相对于上一个二十年 , 21世纪的前二十年各种灾害频率大幅度增加 , 其中高温事件增加232% , 暴雨增加134% , 各种风暴增加97% 。
而这很可能与地球整体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
“在数据库中的500个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中 , 有71%被认为因为气候变化而更有可能或更严重地发生 , 其中包括93%的高温热浪、68%的干旱和56%的洪水暴雨事件 。 ”澎湃的报道称 。
而面对地球未来的极端气候预测也同样在证实这个事情 。
在今年5月份 , 联合国发布的一份《干旱数据报告2022》(Drought in Numbers 2022)中 , 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30年中干旱的频率和时间增长超过三分之一 。
联合国在报告中预测 , 如果没有进一步人工干预的情况下 , 在本世纪中叶将有75%的人口会受到干旱的影响——即大约有48-57亿人 , 每年将至少有一个月生活在干旱影响的区域中 。
气候挑战正在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了共识 。 在2020年12月12日 ,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首次公开呼吁各个国家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 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气候状态 。

高温下的“多米诺骨牌” 高温、干旱正在向人类发出系统性的挑战 。
尤其是今年夏天 , 北半球高温潮几乎是覆盖了北半球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区域 。 无论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的阳光带地区 , 还是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 , 都是此次全球性高温和干旱的重灾区 。
这些地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很高 , 同时也是全球人口的重要流入地 。 毫不夸张地说 , 它们都是这个星球上目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地区 。
因此 ,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 这种高温必然对各国经济带内部的运营体系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 高温正在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 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除了河道交通停滞外 , 我们还整理发现了至少五个衍生风险:

结构性的能源问题 高温推动了局部电网负荷的快速升高 , 但却打击了全球范围内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电力输出能力 。
首当其冲的便是各国的水电站 。 以近期热议的四川水电站为例 , 由于来水减少 , 一些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只达到了往期的一半 。 而不仅是四川 , 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水电站在过去12个月的更长周期里 , 发电量降低了40-44% 。
其次是太阳能 。 太阳能板的最佳发电温度在25度左右 。 温度过高会降低效率 , 甚至损害设备 。 有行业人士估计 , 高温对太阳能板的电力效率损耗会在10-25%之间 。
此外 , 干旱也会降低一些能源的输出效率 。
以法国核电为例 , 受到干旱缺水影响 , 核电站无法提供充足的制冷液 。 这直接导致有多家核电站被迫停产 。
为了应对类似的能源问题 , 近期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小波化石能源火电站建设的回归潮 。 而后者又被进一步担心会加剧全球的气候异常 。

粮食问题 仅以粮食主要产区之一的欧盟为例 , 机构预计其全年的玉米粮食产量将创下十五年来的新低 , 同比降幅超过20% , 相比于一个月前旱情预期时降低了15% 。 此外 , 谷物降幅也超过了8% 。
这是一个动态数字 , 随着旱情变化会继续波动 。

洪水 虽然干旱在增加 , 但有美国气象学家明确警告了未来在加州等地发生特大洪水的可能性 。
一方面 , 干旱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吸水性 。 有机物的流失会让土壤在外部形成一个“防水层” 。 如果此时发生暴雨 , 土地应对降雨的弹性则会大幅变低 。
另一方面 , 地球升温会增加大气中的含水量 , 让大气变得“饥渴” 。
而这种“饥渴”在增加干旱的同时 , 在某些条件则会引发“河流级”超大暴雨 。
气候科学家丹尼尔·斯温(Daniel Swain)在论文中对类似的场景建模后发现 , 在 2081 年至 2100 年的气候模型中 , 加州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超过100英寸(2540毫米)的降雨量 , 相当于目前特大暴雨日降雨量的10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