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纪元”或至,我们该怎么办?( 四 )


比如马斯克曾经多次做过类似的估算 , 他认为人类至少需要300太瓦时的电池储能才能实现可持续能源的转型 。 但如果按照目前电动车电池100美元/千瓦时的成本价格计算 , 这至少需要30万亿美元的投资 。 显然他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实体的承受范围 。 而这还没有计算原材料在巨型工程下大幅上涨的风险 。
因此 ,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显然需要综合技术和工业成本的进一步发展才能解决 。
(2)你省下的每一度电 , 都是高碳能源
发展问题很重要 , 但节约同样很重要 。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原因 , 来解释我们的电网为何还没有达到零碳 , 那就是各地快速增长的需求 。
以我国为例 , 我国是目前全球新能源发电增长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 仅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1.25万亿千瓦时 , 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发电量 , 相当我国2005年的发电水平 。
在全力加速新能源转型、且新能源存量规模已经较大时 , 我们依然在使用化石能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归因于一点——新能源的存量还远远不够用 。
节电不止是中国的传统 , 欧洲同样将节电作为能源转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
在乌克兰事件后 , 德国提出的激进新能源转型计划中 , 就明确提出了要严格限制电力总量 , 以此来有效达成电网整体的脱碳目标 。
从这个角度而言 , 普通人每节省一度不必要的电力开支 , 都在事实上帮助我们早一天实现电网的清洁度提升 。
(3)反思消费:你最大的碳排放来源 , 未必在电费单和油表里
根据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8年数据显示 , 电热是我国过去第一大碳排放源 , 占比46.6%;工业(如铸铁等)占比第二 , 37.3%;而交通运输只是排名第三 , 占比7.68% 。
尽管电热占比大 , 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电热依然服务于工业 。 而我国当年用电结构中 , 工业、商业与居民的用电比例 , 大致在4.7:1:0.9 。
即便按照出口内销1:1来计算 , 这也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消耗 , 其实更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消费而非直接的能源使用(包括出行) 。
以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电子产品的全产业链周期碳排放为例 , 我们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 , 可以看到消费本身会带来惊人的碳排放量:
·一台手机的平均碳排放量大约在49公斤二氧化碳 , 一些安卓旗舰机型的碳排则能达到80公斤以上 。
·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碳排 , 则能高达448公斤 , 高端系列更是能达到799公斤 。 此外 , 台式电脑的平均碳排 , 也能达到830.7公斤 , 高配能到1100公斤;
·洗碗机、滚筒洗衣机、电冰箱、豆浆机等家电生产的碳排大约在100-400公斤之间不等;
·一辆车的生产(不含实际行驶)平均碳排能高达8.74吨 , 其中大型SUV的排放可能高达16.52吨 。
·在日常用品方面 , 鞋与服装的单件排放基本在4-16公斤/件;
·一些服务场所的浪费也非常惊人 。 以四星级酒店为例 , 平均每晚的碳排能高达25.29公斤;
相比之下 , 一度火电和一升汽油(含燃烧)的碳排大约在0.93公斤和2.85公斤 , 而风电、水电站的平均碳排能做到4-20g之间 , 光伏则在18-90g之间 。 简单按比例换算的话 , 目前平均电费碳排可能在0.7公斤左右 。
按照我国平均每人每年800度电计算 , 其全年的排放大概相当于一部中高端的笔记本电脑 。
而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 , 其实也就在0.9公斤左右 。
所以过度的消费主义 , 其实才是推动全球二氧化碳超量排放的真凶 。 盲目剁手除了掏空钱包 , 还可能透支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 。
我们可以理性消费 , 更多选择二手、碳排放保护比较好的品牌 , 理性选择科技产品的性能制程 , 尽量杜绝重复或者冲动消费 。
【“气候危机纪元”或至,我们该怎么办?】而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次更符合环保理念的选择 , 我们未来或许还可以再拥有一个美好的夏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