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纪元”或至,我们该怎么办?( 三 )



病原体变异 根据《环球时报》报道 , 《自然-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论文指出 , 在375种影响人类的病原体疾病中 , 只有16%的传染病因气候变化而减少 , 另有218种(58%)因气候影响而恶化 。
此外 , 冰川冻土解冻 , 客观上也会增加远古致病菌释放的可能性 。 当然 , 也有专家认为 , 远古致病菌造成较大健康事件的可能性并不高 。

海平面上升 根据我国气象局发布的蓝皮书数据显示 , 全球海平面呈现持续稳定上升的趋势 , 在过去40年时间里 , 我国海平面平均每年以3.4毫米/年的速度抬高 。 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家机构都认为 , 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处在加快势头中 。
海平面上升除了淹没部分低海拔地区外 , 还将削弱全球沿海地区应对风暴和洪涝的能力 , 同时对出海渔业造成显著的影响 。
当然除了以上五个部分 , 还有非常多的极端事件会与之相关 , 如地球湿度的异常、更容易发生的森林火灾、全球物种加速灭绝、极地温变导致大气环流异常 , 但我们无法一一枚举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气候的背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结合的复杂系统 , 其连锁效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不过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中国或许将是全球气候变化下 , 受影响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而言 , 季风气候本来就不是一个“脾气很好”的气候类型 。 此外 , 我国主要一线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平均海拔也都较低 , 大多都在50米以下 。
从经济结构而言 ,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带 。 全球最大的城市人口和经济密度 , 显然对于电力供应、医疗支持、传染病防治、食品供应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
当然 , 我国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蓝领产业工人集群 。 后者往往也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高温侵害 。
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年初的一份全球报告中 , 他们认为如果分别按照全球温度升温1.5/2.0摄氏度模型计算 , 在现有条件下 , 我国城市每年高温死亡率将从目前每百万人32人 , 上升到49-67(1.5℃)/59-81(2℃)人 。
IPCC认为中国是全球因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冲击损失最严重的10个国家之一 。 而到本世纪中叶 , 我国每年9300万人口可能受到沿海洪水的威胁 。 而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泛滥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会位居世界首位 。

我们该做什么? 在气候报道中 , 国内外大量的媒体和学者 , 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极端气候”不再仅是一个低概率气候事件 , 而或许将成为未来地球的某种常态 。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人类社会的大挑战呢?
(1) 气候问题 , 同样也是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其实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 , 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能力 , 对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重新进行压力测试 。 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 , 极端气候中最脆弱的往往是低收入群体或地区 。
以伊拉克为例 , 受地理环境影响 , 巴格达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出现超过50度的高温 , 而相当多难民营和普通人家都缺乏有效的降温措施 , 并由此直接导致了更多的气候难民 。
即便在美国 , 去年夏天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高温 , 在一周内就带走了600人的生命 。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
同理 , 根据麦肯锡在2020年接受财新网采访时的数据 , 我国目前空调普及率大约只有60%左右 。
而空调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 , 无论是海平线上涨、更高发的干旱、更集中的暴雨 , 都对社会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规划提出更多的要求 。
同时 , 这也意味着各国政府需要对这些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投入更多的资金 。
其次 , 则是能源结构的挑战 。
近年来 , 全球范围都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 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 但无论是风能、太阳能、水电 , 都与气候有密切的联系 。 而电网端 , 社会层面的需求却又无法承担由于气候带来的发电量波动 。
在短期来看 , 包括北欧以及我国珠三角地区 , 都出现了增加煤电等化石燃料发电的方式 , 以期望平抑掉一部分清洁能源的波动性 , 弥补近期潜在的能源缺口 。 但显然这不是一个长远之计 。
相比之下 , 储能是应对挑战的最佳选择 。 但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循环 , 必然意味着天文数字的投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