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年科研生涯,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系列中国半导体的“第一”时光信函


六十余年科研生涯,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系列中国半导体的“第一”时光信函


文章图片


六十余年科研生涯,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系列中国半导体的“第一”时光信函


文章图片

【六十余年科研生涯,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系列中国半导体的“第一”时光信函】
六十余年科研生涯,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系列中国半导体的“第一”时光信函


1977年7月 , 一位半导体科学家在全国科教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言:“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 , 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 , 只等于日本一家2000人的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 这种分散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应该尽快改变 。 ”他建议:“一是抓住要害 , 解决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的问题 。 二是集中力量 , 把几百家工厂的人力物力集中使用到两三家重点厂上去 , 使重点厂的设备条件能够赶上国际水平 。 ”
这位在会上发言的半导体科学家就是王守武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美国深造的王守武与妻子决定回国参加建设 , 1950年 , 王守武携妻女归国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 在几十年的科研和工作中 , 他为我国微电子和半导体科技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

1950年王守武(第三排右二)与妻子葛修怀在客轮“克利夫兰总统号”上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回忆王老六十余年的科研生涯 , 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系列中国半导体的“第一”: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只晶体管、我国第一只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 , 以及4千位、16千位的DRAM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 , 从弱变强 。

1979年王守武先生在调试探针台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几十年如一日 , 王守武始终践行着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初心和使命 , 他曾说:“当时只想为祖国作点贡献 ,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 ”
在他的自传文章《我的报国路》中 , 王守武写道:一个科学工作者 , 只要有报国心 , 有实事求是精神 , 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 ,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 客观地分析问题和查找原因 , 坚忍不拔 , 就能在报国之路上 , 不断取得胜利成果 , 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 , 有所作为 , 做出贡献 。

科学家手稿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科学家手稿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正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科学严谨的作风 , 这位半导体研究的“拓荒者” , 带领中国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创“芯”之路 。

王守武
(1919-2014)
微电子学家
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