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兵马俑会涂装蓝色超导材料?竟然读出不可思议的黑科技故事( 七 )


过了几天 , 工匠见阖闾没有赏赐自己 , 就跑去找阖闾要 。
阖闾说 , 献钩的人多得去了 , 你怎么证明那一对是你打造的?
工匠听了很伤心 , 哭着说 , 自己杀了两个儿子 , 才打造出这对绝世吴钩 , 上面有儿子的血 。
于是 , 吴王让人拿出一堆钩 , 说 , 血在哪里呢?
工匠哭着喊 , 吴鸿、扈(hù)稽 , 你们在哪儿?
突然 , 两把吴钩飞了出来 , 贴到父亲的胸口上 , 吴王吓得不轻 , 赶紧赏赐工匠 , 然后把这对吴钩贴着佩戴 。
吴钩在历史上 , 总是和这些恐怖故事一起出现 , 史书中也记载 , 吴越人打仗 , 都是那种你死我活的贴身肉搏 , 相当残酷 。
但我们始终没有发现一把真实的吴钩 。
很难用肢体动作 , 来理解这种肉搏的残酷 。
直到兵马俑坑里挖出了这两把吴钩 , 我们才感受到了冰冷 , 这是一把两面开刃的弯刀 , 一手一只 , 只要近身 , 就没有考虑过我怎么活着回来……

惊奇六:穿越的秦剑
兵马俑坑当中 , 还出土了几把90多厘米长的秦剑 。
专家说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击剑 , 不是用来砍杀的 , 而是击杀 , 刺杀 。

这一定是秦人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 如何防止那种吴钩近身后的同归于尽?
最好的方法 , 就是在一米之外 , 将他一剑击杀 。
比如 , 《史记》当中记载 , 荆轲刺秦王的时候 , 荆轲用短匕首 , 秦王绕着柱子跑 , 不让荆轲近身 。
但危急关头 , 秦王的剑太长 , 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
最后 , 是医官夏无且喊 , 大王把剑背到背后 , 大王把剑背到背后 , 这样 , 秦王才顺利拔出长剑 , 连续八剑刺死了荆轲 。
这个故事里 , 历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 , 这个王负剑 , 到底是不是把剑背到背后的意思?
《史记·刺客列传》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 , 遂拔以击荆轲 , 断其左股 。
因为 , 如果是一把需要背上才能拔出来的长剑 , 按照秦始皇一米七的身高算 , 至少是90厘米以上的尺寸 。
但是 , 青铜专家们却说 , 不可能 , 秦朝的技术 , 不可能做出来90厘米以上的青铜剑 。
甚至还因为这段记载 , 一度怀疑秦始皇是个一米五左右的矮个子……
结果 , 出土的这几把秦剑 , 说出了真相 。
秦人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方式 , 做出90多厘米长的青铜剑 , 秦人有又让长剑不折断 , 又有强度的黑科技 。
原来 , 剑身上有八条棱线 , 棱线时紧时松 , 剑身也就跟着棱线 , 一会儿宽、一会儿窄 , 一会儿厚、一会儿薄 。

这个设计太巧妙了 , 工匠们找准了长剑的受力点 , 在受力的地方 , 剑身或宽或厚 , 在不受力的地方剑身就变窄变薄减轻自重 。
就这样 , 一把90多厘米的青铜秦剑就被锻造了出来 。
继续检测秦剑的锋口 , 为什么2000多年不锈?
原来 , 这上面有一层铬盐防锈的涂层 , 而铬盐防锈 , 这是1930年代和1950年代 , 德国、美国才先后掌握的黑科技……
秦朝人是这么弄出来的?

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 专家们猜测 , 可能还是生漆的问题 。
而在秦人用生漆处理木制剑柄的时候 , 不小心涂到了锋口上 , 最终 , 埋了2000多年 , 生漆和土壤中的元素产生化学反应 , 才出现了今天这种铬盐防锈的假象 。

所以 , 铬盐防锈 , 这究竟是秦朝黑科技还是意外假象?
大家见仁见智吧 。
这就是兵马俑身上的秘密 , 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一段我们难以相信的远古故事 。
而当我们把视角从这些细节当中扩大 , 再来整体来看它们时候 , 又有更多的秘密浮出了水面 。

比如 , 为什么兵马俑的兵器这么强悍 , 但他们的护甲却很弱小?
所有的士兵都没有戴头盔 , 前排甚至连铠甲都没有穿 。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战法?
还比如 , 军阵当中为什么会有这种诡异的绿面俑?他到底是什么人?

军队当中为什么没有明显的长官?它们到底怎么调度的?如何协同作战?
所有的秘密都还在挖掘中 , 骊山渭河之间 , 这个78个故宫大小的陵园区底下还埋着更多的真相 。

也许 , 当我们继续考古 , 还能破解一个更大的谜团 , 那就是 , 秦朝人究竟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些惊奇 。
好了 , 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 , 谢谢大家 。
最后夫人说 , 赶紧挖吧 , 没准儿还能挖出冻脸、美颜的黑科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