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震撼揭露:地球曾多次躲过惊天灾难!2023年百年一遇太阳危机( 二 )


《栾城县志》中记载到:秋八月癸gui卯夜 , 赤气起于西北 , 亘于东北 , 平明始灭 。
《获鹿县志》中记载到:九年 , 七月夜 , 红光起于西北 , 亘于东北 , 经三夜始散 。

栾城区和鹿泉区 , 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 , 纬度大约为38度左右 ,
算典型的中纬度地区 , 也属于极光很难光顾的地带 。
当时的清朝老百姓在内忧外患的折磨下 , 都觉得天降异象 , 必有大变 。
可事实上 , 在这闻所未闻 , 见所未见的景象发生前的18个小时 ,
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 (Richard C. Carrington) 早有预感 。

1853年 ,
卡林顿在距离伦敦30公里的萨里郡红土岗村(Redhill Surrey)自家别墅里 ,
花了上千英镑打造了一座私人天文台 。
此后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白天测日 , 晚上观星”的生活 。
1859年9月1日早晨 , 卡林顿像往常一样 , 忙活着手绘太阳黑子的工作 。
在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前 , 手绘是唯一可以保存的一手图像数据资料 。
卡林顿照例把望远镜对准太阳 , 突然间 , 他在太阳黑子区域看到了两团光斑 ,
在不停地闪耀 。 起初 , 卡林顿以为是仪器出现了故障 , 导致了反光 。
在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之后 , 他意识到这闪耀是来自太阳自身 。
他激动地冲出屋去 , 想找个共同的目击者 。
可两分钟之后回来 , 却发现两团闪耀已经开始衰减消失 。
卡林顿凭着记忆迅速地把关键的位置描绘在了纸张上 。
幸运的是 , 同一天 , 另一位天文学家霍奇森(Richard Hodgson)也在伦敦北郊 ,
自家的天文台里同时观测到了这次事件 。

卡林顿和霍奇森分别向皇家天文学会提交了独立的报告 。
如今 , 这种闪耀在天体物理学中有了一个更加正式的名字:太阳耀斑(Solar Flare) 。
而发生在1859年9月1日到9月2日的一系列异常现象 ,
正是由史上著名的1859年超级太阳风暴引起的 , 这也被称为卡林顿事件 。
● 太阳风暴

众所周知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 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自身会发光的天体 。
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 , 换句话说 ,
把太阳系中的其他所有物质 , 包括八大行星 , 小行星 , 流星 , 彗星 , 星际尘埃等等 ,
所有加在一起的质量也只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0.14% 。
关于太阳发光发热之谜 , 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
直到20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核聚变反应 ,
才促成了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氢核聚变生成氦核的假说 。
之所以称其为假说 , 是因为这是基于我们现有的知识 ,
对于太阳发光所做出的最合理的解释 。

我们认为太阳就是一个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的巨大球体 。
那么什么是等离子体呢?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由正离子和自由移动的电子组成的高温带电气体 ,
它是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四种物质形态 。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 , 但是宇宙间最多的是等离子体 。
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 , 分子由原子构成 ,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它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
当原子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 ,
外层电子就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 就像下课后疯狂地冲向操场 ,
肆意玩耍的孩子们一样 。 电子离开原子核的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 。
这时 , 物质就变成了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一团均匀的“浆糊” ,
这就是等离子体 , 人们也戏称它为“离子浆” 。
因为离子浆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 , 所以等离子体是近似电中性的 。
太阳就是一个由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的巨大等离子体气球 。
内部在高温高压下持续发生着核聚变反应 , 向外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光和热 。

与此同时 , 太阳还在不停地自转 , 因为太阳不是固体 ,
所以每个部分的旋转速度都不同 , 这就导致太阳产生的磁场线扭曲打结 。
如果一些区域的磁场过强 , 就会对等离子体对流产生抑制作用 ,
使得该区域的温度比周围低1000至2000摄氏度 ,
看起来就像是太阳的脸上长了一颗“黑痣” , 这就是“太阳黑子” 。
其实黑子本身并不黑 , 如果它们单独出现 , 也会光芒四射 ,
只是它周围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 , 相比之下 , 它就显得黯淡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