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说起来 , 公历明天的2022年8月30日 , 就是农历上的八月初四了 。 农历八月初四的明天 , 也是公历处暑交节后的第8天 , 距离白露算起来也只有7天多一点的时间了 。
农历八月初四将至 , 有谚语说“初四日头笑 , 陈谷没人要” , 这是什么寓意?背后的科学道理又是什么呢?解疑释惑 , 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
相信大家都知道 , 处暑本身就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 就像《说文解字》中所说的一样 , “处 , 止也 。 ”时节到了处暑 , 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也将就此到了尾声阶段 。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太阳带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的辐射也同时在继续减弱、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 , 太阳对北半球照射高度继续降低 , 日照北半球倾斜的角度越来越大 。 因此 , 其所带给北半球国家地面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 而这 , 不能不说就与题主的问题息息相关 。
有自媒体曾经发文 , 把涉及农历八月的“初四日头笑 , 陈谷没人要” , 与“八月初一下一阵 , 旱到来年五月尽”等等之类的说法相联系 , 将其解释成“农历八月初四要是晴天无雨 , 预示后续雨天和雨水都会相对比较适宜 , 不容易出现旱情 。 ”
只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内 , 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在区域间、季节间和不同的年份间分布也都是很不均衡的 。 应该说也必须说 , 干旱也算是国内某些地方较为易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
【明日农历八月初四,“初四日头笑,陈谷没人要”,科学寓意是啥?】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会出现春夏连旱 , 甚至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伏旱和伏秋连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四川东部经常出现伏秋旱;西北大部分地区和东北地区西部往往会常年受旱;华南地区旱灾也可以说是时有发生 。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 只2021年我国全年就因为干旱灾害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201亿元 。
虽说不同的气象事件上有时候会存在某种韵律关系 , 不过并没有相应的气象统计资料能够支撑“农历八月初四阴天下雨会预示后期会雨水偏少 , 易发干旱”的绝对性说法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流行在农村的谚语上又会有涉及农历八月的“初四日头笑 , 陈谷没人要”的广泛性说法呢?实际上 , 这样的谚语最最重要的是想提示我们 , 等待着秋收时成熟才能被收割归仓的稻谷和玉米等粮油作物的灌浆后熟是需要晴天和积温助力 , 在合适的气温条件下才能成功完成整个进程 , 让辛苦种田的农民获得最佳产量和最好品质的 。
科学研究表明 , 粮油作物授粉后灌浆的好坏 , 都与阴晴和气温相关 。 处暑后的晴雨相间、温度日较差大的天气有利于水稻和玉米积累营养物质 , 灌浆成熟 。 粳稻灌浆最适宜20——22℃的气温 , 籼稻灌浆结实的高温极限是35℃ , 低温极限是23℃ 。 玉米授粉后灌浆时 , 最宜22——24℃的气温 。
就水稻来说 , 气温低于19℃ , 灌浆后的秕粒量会明显增多 , 灌浆时的温度越低 , 灌浆后的秕粒量也就越大 。 气温低至15℃时 , 灌浆期的水稻会停止灌浆 。 而处于灌浆期的玉米在气温低于16℃或高于25℃时 , 都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运输 。 当气温降至20℃时 , 灌浆中的籽粒灌浆进程会相应放缓 。 当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到18℃时 , 正在灌浆的玉米的灌浆速度更是会显著减慢 , 一旦气温降至16℃以下 , 灌浆期的玉米便会停止灌浆过程 。
不能不说 , 辛苦种田的农民在辛苦之后 , 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绝对就是产量和品质 。 正是因为 , 处暑之后的昼夜温差本来就已经迅速加大 , 而处在处暑之时的农历八月初四如果是阴天下雨 , 必然会带来气温上的进一步下降 。 相反 , 当天日头笑表明当时并没有有冷空气来袭 , 也并没有气温上的进一步降低 , 而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较为适宜的温度都是粮油作物灌浆成熟的必要保证 , 是有助于高产和提高品质的 。
当新的高品质地粮油作物丰收后 , 先前的陈谷自然也就不再被人喜欢了 。 大家说 , 是不是这种道理呢?
推荐阅读
- 高温“烤”验地球,全球经历前所未有的大旱,农产品减产成危机
-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有科学依据?
-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是胡说八道还是科学预言?
- 明日初一,老人说“旱不旱,就看八月初一”,2023年春旱严重吗?
- 【宜善医学】细胞呼吸受损是癌症的起源吗?
- 全球干旱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在什么地方?
- 到处都在闹干旱,水都到哪去了?
- 明年降雨多吗?年景如何?明日“八月初一朝东看”,到底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