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带领后人往前进步很多 , 但是成功不仅仅依靠的是前人的经验与告诫而已 , 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己 。
人们过分地追逐与成功人士的会面与交流 , 大部分是追求那个虚无的泡沫而已 , 他们总以为和他们有所交流 , 自己也能够获得成功 。
其实不然 , 成功永远不能复制 , 成功只能依靠自己 。
杨振宁在和爱因斯坦的交流当中虽然一无所获 , 但是他仍然在自己的领域上获得了成功 。
他能够见到爱因斯坦 , 也从另一方面印证爱因斯坦对他的赏识 。
从这方面说 , 巴菲特的午餐更像是一场赌博 , 巴菲特善于抓住投资者们急于求成的心理 , 通过一顿饭让商人替他的公益事业买单 。
没人知道 , 接下来的午餐巴菲特会说什么 , 他是否会透露最新的投资方向?还是会讨论现在的经济形势?
因此 , 相比于巴菲特这种纯正的商人做法 , 爱因斯坦则显得非常学术了 。 他邀请杨振宁就只是为了一起探讨知识 , 交流想法 。
只是年轻时的杨振宁不免将这场普通的会面想得太过于正式 。 而这场没有让他获得任何智慧的会面 , 也没有影响杨振宁日后的科学研究 。
爱因斯坦不知道他之前 , 杨振宁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 在学校期间 , 他就是一个物理和数学问题的狂热爱好者 。
1944年 , 杨振宁从清华研究院毕业 。 那个时候 , 能从清华毕业还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就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一个存在了 。 而且 , 他也选择在自己的专业上继续深造 。
只不过在去往美国之后 , 杨振宁也遇到了人生的困境 , 比如说他一开始去美国留学 , 目标就是学成归国做贡献 , 他的研究方向就是加速器物理的实验工作 。
可杨振宁越研究越发现 , 自己在这个方面确实没有天赋 。 好在经过协商 , 杨振宁也全力地投入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 , 开始在发表论文方面物尽其用 。
在告别不擅长的实验物理之后 , 杨振宁对自己的专业更有把握和热情 , 更成为了物理学科的领袖人物 。
这些都不是爱因斯坦与他的谈话所带给杨振宁的 , 而是他在日复一日的研究、学习和改变当中琢磨、研究出来的 。
03成功仍需个人努力
在认识爱因斯坦交流之前 , 杨振宁就已经学有所成 。 但他当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术成果并不是他人生的最高顶峰 , 杨-巴克斯特方程直接将杨振宁带到了顶级物理学家的榜单当中 。
况且他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年 , 从提出理论的获奖仅仅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 他也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 , 这样的成就和巅峰是爱因斯坦都没有达到的地步 。
我们最熟知的就是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 。 只不过在这之后 , 各国的物理学家将视线投放在如何将引力和电磁力统一的问题上 。
就连爱因斯坦穷尽后半生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 只不过最后也没能够如愿 。
而就在这个时候 , 杨振宁的出现将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 从这方面来说 , 杨振宁的成就是非常伟大而且具有进步意义的 。
虽然他没有照着爱因斯坦那个方向成功 , 但是他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 , 对于杨振宁的研究 , 可能只了解他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 , 但是实际上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 , 在科学上面的研究 , 远远不是一个这样的奖项就可以进行概括的 。
杨振宁研究统计学 , 研究研究粒子物理 , 研究成论 。 他研究的方向非常广泛 , 而且每一个课题单另拿出来 , 似乎都有获得下一个诺贝尔奖的潜力 。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 在老年时回想起与爱因斯坦的交流 , 仍然会感觉到遗憾 ,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 , 谁都想与偶像的交流当中获得一些启发 。
但是 , 我们也不能完全于依赖与成功人士的交流与对话 , 成功还是需要靠自己 。
起码对于杨振宁来说 , 他靠着夜以继日的研究 , 辛苦的付出 , 才有了这样的成就与辉煌 。
对于杨振宁来说 , 比起那些漂亮的赞赏和夸赞 , 丰厚的奖金 , 他最在意的还是自己是不是为国争光了 。
早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贺宴上 , 杨振宁就公开的表示过:如果今天有人问我 , 你觉得你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他一定会说 , 他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
无论怎样 , 杨振宁让中国人踏上了诺贝尔奖项的最高舞台 。
推荐阅读
- 近轨卫星变多,科学家发出担忧,或将影响行星防御
- “卫星锅”为何被禁用?到底能窥探到啥,会带来什么隐患吗
- WB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 同位素标记定量ITRAQ、TMT
- 细思极恐!怀疑土卫八是废弃的飞船?科学家在表面发现“焊痕”
- 元宇宙是什么?元宇宙+教育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 旅行者1号又传回了一张照片,研究员看完后都沉默了
- 什么才是真实的世界?
- 大海为何会涨潮退潮?海水在退潮以后去哪了?看完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