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她的绣工远近闻名 , 请她做衣服的人愈来愈多 , 她每天忙着赶制新衣赚钱供弟弟们读书学习 , 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
不过 , 这些事情虽然琐碎枯燥 , 却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杨华珍技艺的提高和成熟 。
对别人来说 ,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 , 忙不完的绣活让人精疲力尽 , 但对杨华珍来说 , 这确实是自己为数不多的快乐 。
在那样的环境中 , 杨华珍幸运地拥有一件自己喜爱热爱的事情 , 并难得的有条件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
只是 , 杨华珍日益精湛的绣工也让她有了走出县城走出大山的想法 , 她不甘愿自己的一生埋没在大山中 。
这或许就是她日后能够成功地最重要的一步 , 那就是远见卓识 。 在其他绣工安于眼前的安逸时 , 杨华珍已经有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想法 。
杨华珍在刺绣上的创造性也印证着她不甘平凡的决心 。
走出大山 , 逆流而上
外面的世界流光溢彩 , 刚走出大山的杨华珍一开始确实难以适应 , 但很快她就镇定下来开始打造自己的成长之路 。
她深知自己的虽然有精湛的绣工 , 但想要继续发展自己的刺绣生涯 , 单凭加深技巧是无用的 。
这到底也是一门艺术 , 自然需要更专业的艺术知识去完善 , 然而艺术方面的知识杨华珍都是空白的 , 还需要填补 。
于是 , 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给自己报了一些艺术相关的课程 , 在课堂上 , 杨华珍卯足了劲地学习 , 这对她这样学习习惯不定性的人来说并不容易 , 但好在 , 杨华珍最后顺利毕业 , 学有所成 。
凭借着报班学习和多年刺绣积累的艺术直觉 , 她顺利地入职了阿坝日报社 , 并成为了里面美术部图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
这份工作虽然与艺术相关 , 但却与刺绣不搭边 , 但杨华珍依旧十分珍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 每日勤勤恳恳地完成任务 。
同时 , 杨华珍也没有放下自己多年来坚持的绣工 , 依旧日夜练习 , 并通过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来对藏族的传统刺绣进行整合和精益 。
她搜集了许多关于藏族传统的编织技术 , 并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些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 从而使蒙尘的藏族刺绣重新活跃到世人的眼中 。
虽然刺绣在我国有了千年的历史 ,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 一些古老的刺绣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差距变得黯淡无光 , 只活跃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
杨华珍所研究的藏绣起源于公元九世纪 , 是佛教的三大艺术之一 , 它本该流着高贵的血液被世人所赞美歌颂 。
走出大山学习工作的日子里 , 杨华珍对藏族刺绣的历史起源发展有了系统的了解 , 她一面惊叹于藏绣的悠久历史一面有为这样的瑰宝逐渐没落而深感无力 。
为此 , 她下定决心要拂去藏绣身上的灰尘 , 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
业余时间 , 杨华珍会去学习摄影 , 自幼生长在大山里的杨华珍 , 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是根植于她的内心 , 她想要用摄影去捕捉周围的美好瞬间 。
随着摄影技巧的加强 , 杨华珍也从中吸收了不少刺绣灵感 , 她将摄影的素材的灵感融入刺绣中 , 让她手下的艺术品更别致趣味 。
至此为止 , 杨华珍对刺绣仅限于热爱和研究 , 以她目前的能力和决心尚且无法为藏绣的崛起贡献更多 , 即使有一颗发扬藏绣光大的心也只能在现实面前暗藏心底 。
直到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号 , 令举国上下揪心的汶川大地震发生 , 汶川人民危在旦夕 , 他们的困境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 也深深的牵动着同样来自四川的杨华珍 。
正因此这场灾难 , 加速促进了杨华珍将藏绣带入国际的步伐 , 她的善意之举也让她内心多年的夙愿得以完成 , 她的身份也不再单单是一个文艺工作者 , 而成为了一个被国内国际认可的大师 。
与奢侈品的不解之缘
杨华珍在收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时 , 心急如焚 , 作为一个在四川土生土长的姑娘 , 她忍不住想要去看看汶川受灾的人民 , 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帮助 。
彼时的杨华珍仅仅是一个阿坝日报社的普通工作人员 , 不具备前往灾区报道的资格 。
为了能尽快前往灾区 , 杨华珍积极向领导申请 , 恰巧那是缺少对灾区进行报道的人员 , 杨华珍就因此被选择前往汶川进行报道 。
初到汶川 , 杨华珍被眼前人间烈狱般的景象震惊 , 即使已经做好了要目睹惨烈现状的心里准备 , 但当亲眼见到眼前的废墟时 , 她依旧没忍住悲痛的泪水 。
推荐阅读
- 1987年,四川16岁少女中考落榜离家出走,被男子“赤身囚禁”10年
- 四川喝酒“怪象”,不喝五粮液,独爱这3款白酒,看看你喝过没?
- 你听过雪花猪肉吗?一斤高达59元,男子一年卖出2000多万
- 四川多地出现密密麻麻的鸟群,看起来有成百上千只,到底怎么回事
- 1992年,山西女子联合两个情人杀死丈夫,逃亡不久就被情人抛弃
- ?四川女子让七旬雇工装菜油,损失20万索赔被拒:责任与报酬不符!
- 2014年,四川女老师闪婚,一年后死在家中,母亲把女婿告上法庭
- 网传四川一租客死在出租屋,尸体腐烂无人知,房东慌乱中打了119
-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是胡说八道还是科学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