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藏神奇看点( 三 )


藏戏:一般游客看不懂藏戏 , 但藏戏独特的服饰、舞蹈、音乐 , 特别是眼睛和嘴角神秘上翘的面具 , 非常好看 。
终极向往:一提到这个词 , 人们便立刻联想到西藏 。 人们总是向往到西藏寻求心灵的宁静 , 尽管只是短暂一瞬 。



香格里拉:藏传佛教中“香格里拉”(即藏语的“香巴拉”)被视为净土的最高境界 , 它只是一个宗教概念 , 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
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公路西藏:连接外界的生命线 , 铁路开通前西藏的大命脉 。
解放军(金珠玛米):认知度仅次于“扎西德勒”的藏语单词 , 充分说明了解放军在西藏所发挥的作用 。
唐古拉山兵站:早期走青藏线的人都会频繁地提到唐古拉山兵站 , 因为它是方圆几百公里惟一能住宿的地方 。
青藏铁路:早已经正式投入运行 , 新的桥梁 。
海子:去过两次西藏的海子对西藏的向往胜过任何地方 。 多年后成为精神象征的他对西藏的狂热直接影响了崇拜者们 。
《北京的金山上》:最著名的藏族歌曲 , 后辈歌手如韩红、高原红组合都不约而同地翻唱过 , 旋律无人不知 。
才旦卓玛:最负盛名的藏族歌唱家 。 演唱汉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和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一样拿手 。



《洗衣歌》:认知度仅次于《北京的金山上》的经典藏族歌曲 。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这部作品志在小说形式的探索而不是描摹西藏风物 。
《西藏生死书》:如果对藏传佛教感兴趣 , 又打算去西藏 , 不妨看看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
《藏地牛皮书》:西藏题材图书中最惊艳的一本 , 但据说实用性还是不够强 。
《西藏组画》:陈丹青1980年完成的《西藏组画》至今仍时常被提起 , 人们正是从这组画中认识到了前所未见的西藏人形象 。
《农奴》: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的电影 , 也是一部在影像上堪与世界优秀影片媲美的经典之作 。
《走过西藏》: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使读者对西藏怦然心动 。
《回到拉萨》:很难置信郑钧1994年写出《回到拉萨》时还没去过西藏 , 他使得“回到拉萨”成为一个固定搭配 。
《红河谷》:被西藏人认为是自《农奴》以后反映西藏最好的影片 。 人们相信所有藏族姑娘都跟女主角宁静一样美丽而泼辣 。
扎西达:娃1985年以《西藏:隐秘的岁月》成名的扎西达娃之于西藏 , 就好比贾平凹之于陕西 。
朱哲琴:《阿姐鼓》、《央金玛》专辑中的西藏元素首次把西藏推向了世界 , 南方人朱哲琴因此往往被误认为是藏族人 。



《青藏高原》:李娜的天籁之音让青藏高原再次成为都市人的向往 。 韩红也演绎过 , 但成为绝响的还是李娜版本 。
韩红:郑钧率先开发西藏题材获得巨大成功 , 身为藏族人的韩红自然不会浪费资源 。 不过论嗓音她不如李娜 , 论国际性不如朱哲琴 , 有点儿尴尬 。
《西藏旅游》:继《西藏文学》之后西藏有影响力的媒体 。 没机会去西藏之前 , 读者就是靠它满足对西藏的所有想像 。
吐蕃:吐蕃加上松赞干布 , 代表着西藏曾有的辉煌历史 。 因为和汉族公主联姻的关系 , 内陆人对吐蕃这个词有着莫名的亲切感 。
《丁丁在西藏》:丁丁在喇嘛的帮助下完成探险大计 , 并目睹了“雪人”的真容 , 一种连西藏人都无缘一见的传说中的生物 。
达娃央宗:藏语意为纯洁的月亮 。 在1990年与2004年两度成为亚运和奥运圣火采集者与传递者后 , 她成为美丽纯洁的藏族姑娘的形象大使 。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西藏名人 , 对民族团结的诠释意义超过满汉全席 。
鸠摩智: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天龙四绝之一 , 来自西藏的一等高手 。
孔繁森:援藏干部的代名词 。 在他的事迹广为人知的同时 , 也使人们熟悉了阿里这个西藏最难以到达的地区 。
《喇嘛王国的覆灭》:对迷恋西藏的人来说 , 哪怕是学术著作 , 也不能阻挡其阅读热情 。 难怪美国人戈尔斯坦的历史著作《喇嘛王国的覆灭》也成为热门书 。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以汉人身份而在西藏当上喇嘛 , 邢肃芝的经历本身就很吸引人 。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作者巴荒以摄影、文学和绘画三结合的方式 , 以一个弱女子数次独自进藏的经历打动读者 。 要知道 , 那可是1997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