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实现水下自由?全球首个“人造鱼鳃”问世4年,前景咋样了?


人类实现水下自由?全球首个“人造鱼鳃”问世4年,前景咋样了?


文章图片


人类实现水下自由?全球首个“人造鱼鳃”问世4年,前景咋样了?


文章图片


人类实现水下自由?全球首个“人造鱼鳃”问世4年,前景咋样了?


虽然目前人类已经有了氧气瓶等潜水设备 , 但是氧气瓶很笨重不说 , 其中氧气的含量也相对较少 , 这决定了人不能在水里待太久 。 如果人能够像鱼那样直接从水中获取氧气的话 , 就可以“如鱼得水”了 。
那么 , 人能不能通过仿生学制造一个与鱼鳃同样远离的“鳃”帮助人类在水下生存呢?还真的有人这么干了 。
国外的一位设计师就从007电影中詹姆斯邦德水下打斗时 , 嘴巴上戴的一个呼吸器上找到了灵感 , 虽然电影中的呼吸器是虚构的 , 但这位设计师还真的设计出来了 , 这款产品叫人造鱼鳃呼吸器 , 取名为Triton 。
从外观上看 , 这个呼吸器就是由两个自行车车柄拼在一起的 , 中间由一个圆柱形的设计相连 。

在一些呼吸设备中 , 通常会填充上一些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 而这个产品里什么填充物都没有 。 那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人类实现水下自由?全球首个“人造鱼鳃”问世4年,前景咋样了?】原来 , 这个呼吸器内部内置了细微的震动压缩机和过滤膜 , 它的工作原理是水先进入了两个车柄状的结构的内部(上面有无数个小孔) , 然后通过震动压缩机将水中的氧气与水分离 , 之后再经由过滤膜过滤 , 使得新鲜的氧气进入到人的嘴中 , 这样人就可以从水中源源不断地获得氧气了 。
乍一看这个产品非常的厉害 , 看到它 , 我们似乎看到了可以自由在水中呼吸和徜徉的自己 。 但是 , 这个产品只是概念性产品 , 它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
首先 , 振动压缩机是通过电池工作的 , 而电池都是有容量的 。 而且电池的容量通常与其体积成正比 , 而如此小巧的呼吸器内要植入一块电池 , 它的蓄电量是比较少的 。 通过测试 , 研发者发现 , 在满电的状态下 , 这块电池只能支撑人在4.6米的深度坚持45分钟 。其次 , 不同的人对氧气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 根据科学的测试 , 人每次吸入的空气约为500ml , 而正常情况下 , 人每分钟要呼吸16-20次 , 也就是说人一分钟要吸入8-10升的空气 , 按照空气中氧气占比21%算 , 人一分钟至少需要1.7升的氧气 。
这还是在正常的情况下 , 而在水下 , 人所受的压力以及人在移动时(上面的测试数据是人固定在4.6米的深度产生的) , 需要的氧气甚至会翻倍 。 需要的氧气量翻倍 , 人必然会增加呼吸的频率 , 此时电池的电量消耗必然也会加倍 , 这就会造成下水没多久电池就没电了的现象 。

第三 , 水溶氧的变化 。 一般情况下 , 深水区比浅水区的水溶氧要少很多 ,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之所以会进入水中 , 与气压有关 , 在气压的影响下 , 水中的氧气经由水面向水下渗透 。 但是 , 气压是不变的 , 但是水越深 , 水压越大 , 这就造成了空气中的氧气渗透到一定深度后就很难继续渗入了 。
而上面的测试数据是在浅水中(4.6米)测得的 , 越往深处走的话 , 水溶氧越少 , 此时也需要多次呼吸才能满足人的正常需要 。 这必然也会让电池的续航时间大打折扣 。

虽然人造鱼鳃呼吸器是发明出来了 , 但是它的续航却成了问题 , 因为随着运动量加大、水深的增加、水溶氧的波动 , 人对氧气的需求会比在陆地上还要大得多 , 此时必然会大大缩短电池的寿命 。 因此 , 这个人造鱼鳃呼吸器发明了快4年了 , 也没有公司愿意去批量生产它 。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 从电池入手显然是不太靠谱了 , 不妨换一下思路 , 不要过滤水中原本就稀少的氧气 , 可以直接用装置把水电解成氧 , 这或许更靠谱一些 。 而且还要考虑一个因素 , 那就是逐渐加深的水压 。你们觉得呢?人工鱼鳃真的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水下自由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