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这一重要的免疫过程以外 , BCR还是B细胞淋巴瘤的药物靶点 。 例如 , 2019年罗氏制药获批的药物Polivy
(Polatuzumabvedotin)
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 , 将单克隆抗体和抑制有丝分裂的细胞毒剂进行偶联 。 该抗体偶联药物可以结合BCR中的Igβ组分 , 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精准杀伤 , 被批准用于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人们更为熟悉的新冠疫苗 , 也依赖B细胞的出动 。 新冠疫苗的原理就是将新冠病毒关键的S蛋白注射到体内 , 让B细胞、T细胞等去捕获该S蛋白 , B细胞就可以分化浆细胞产生抗体 , 而且会帮助人体“记住”病毒的样子 , 以在下一次病毒真正来临时产生抗体 。
而现在 , 随着这些基础生物学的问题一点点解决 , 基于免疫学原理来设计疫苗、药物的愿景将会得到新的启发与工具 。
刘万里打了一个很通俗的比方 , 科学家们过去只知道 , 有一种机器叫BCR , 如果把面粉和馅料放进去 , 就会生产出来美味的饺子 , 即对付病原体所分泌的抗体 , 然而 , 人们不知道这个机器内部是如何运转的 , 因而也就难以进行改造 。 而掌握了这个机器运转的机制 , 就可以更加自主地设计不同口味、精细程度与大小的饺子了 。
当面对外来病原体威胁时 , 机体希望BCR活跃起来 , 为分泌抗体做好准备 , 当不需要时 , 机体希望BCR能安静一些 , 否则 , 过分激活可能会带来自身免疫性疾病 。 这就是医药研发人员希望能够调控的一类免疫状态 。
了解B细胞受体的结构 , 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 。 宿强告诉《知识分子》 , 他所在的团队已经解析了静息状态下的BCR结构 , 接下来希望了解B细胞激活时 , 亦即结合抗原时BCR的结构 。 基于这些研究 , 可以设计一些小分子或者纳米抗体 , 将BCR更好地稳定在激活状态 , 这样设计出来的疫苗可能就会更加高效;同样 , 这些小分子或者纳米抗体将BCR稳定在静息状态时 , 可能作为免疫抑制剂 , 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
制版编辑
|
姜丝鸭
推荐阅读
- 学习地质科学是怎样的体验?
- 沧海桑田:火星海洋为何销声匿迹?生态变化很重要
- 泸定地震前绵竹现蝙蝠群,未解自然异象是示警还是巧合?
- 黑门:精彩程度丝毫不输灵笼,人类群体的智商可以集群叠加?
- 天宫号终于有了大动作,又一名女性宇航员出舱,难怪西方要求合作
- 干细胞抗衰,可以让我们一直年轻下去吗?
- Clip染色质免疫沉淀(CLIP测序)
- 全球罕见血型在江苏出现,对拥有者却是灾难!
- 早筛行业梳理丨EB病毒检测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