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常人更难想象的事实:目前全球针对结核病唯一在用的疫苗 , 是法国人在101年前发明的 , 能够避免小孩出现重症;针对成年人的结核疫苗 , 到现在为止 , 一款获批的都没有 。
我们必须尽早找到新的出路 , 否则 , 人类的终结者可能不是核武器 , 更不是小行星 , 而是在地球上生存进化了几十亿年的细菌和病毒 。
02
万幸的是 , 人类从不缺乏智慧 。
这几年醉心于公共事业的比尔盖茨就认为 , 应对未来的流行病 , 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 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 。 在今年5月发表的新书《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 , 盖茨提到了许多想法:
- 建议世卫组织下设“全球流行病应对和动员小组”(GERM) , 敦促各国政府花费必要的开支来提高检测、监测和控制潜在疫情的能力 , 并组织模拟防疫;
- 对废水进行主动监测 , 寻找环境中的信号 , 并及早发现病毒的暴发;
- 对化合物库、分布式制造能力进行投资 , 打牢研发和生产的基础设施;
当然 , 在所有这些想法中 , 有一些可能难度较大 。 比如盖茨设想的“GERM”小组 , 其目标是通过外交和对话的方式 , 游说各国政府加大开支来提高检测、监测和控制潜在疫情的能力 , 并开展防疫模拟 。
但正如许多业内人士解读的那样 , 这一想法的实现 , 可能遭遇很多政治、外交上的阻力 。 这是普通人难以左右的 。
其实 , 国际上其实已有许多合作机制 , 比如针对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的“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 , 以及世卫组织发起的“冠状病毒病疫苗实施计划”(COVAX)等 , 它们发挥了相当多的作用 , 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
图源:WHO
丁胜教授亦谈到国际合作的阻力:“这种涉及多国快速响应、涉及对有限资源进行调配的国际合作模式 , 短期来看不会有完美的答案 。 ”
或许 , 给人们更多掌控感和确定性的 , 是从技术中探寻解决方法:继续推动医药技术的进步 , 减少流行病对于全社会正常运行的干扰 。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 , 人们对mRNA疫苗技术进行了大量投入并加速应用 。 丁胜教授认为 , 这项技术在未来5~10年能发挥的新作用值得期待 。
另一方面 , “广谱疫苗”“广谱药物”概念近几年也重获重视 。 丁胜教授表示:“广谱疫苗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 只是从前没有得到深入的研发 。 随着新冠病毒新变种不断出现 , 全球疫情多次反弹 , 人们对广谱疫苗的需求上升 。 未来 , 广谱性的抗病毒药物也很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 ”
03
不管专业人士的种种设想最终能实现几分 , 做出改变的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 。
比尔·盖茨就担心 , 当新冠肺炎真正消退后 , 人们的注意力将转向其他问题 , 大流行防控将再次被搁置、遗忘 。 他认为 , 现在就是行动的最佳窗口期 。
近两年 , 这种紧迫感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与行动中:全国人大正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 , 修改传染病防治法 。 国家多部门还陆续出台了针对突破性药物、创新药的产业政策 。
在各个城市 , 一场关于未来前沿产业的争夺战也悄然展开 。
北京在“十三五”期间 , 就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 , 北京进一步提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发展为两个国际引领的支柱产业 , 形成‘芯片’与‘药片’双轮驱动格局 。
而新产业的发展 , 需要新的组织形式和监管模式 , 也需要汇聚全球资本和顶尖人才 。 北京为此做了不少努力:
2016年 , 北京市政府创新性地在科研领域采用了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的成立扫除了制度阻碍 。 据了解 , GHDDI也是当前中国首个外资参与主办的非营利组织 , 专注于全球健康疾病的新药研发与快速转化 。
图源: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
近几年 , GHDDI不负众望 , 拿出了多项重磅研发成果 。
全球新冠疫情刚刚暴发之时 , GHDDI及清华大学药学院的多位科学家就放弃了与家人团聚过年 , 积极投入到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中 。 针对新冠病毒3CL蛋白酶 , 科学家团队于2020年年中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有效化合物 ,其中对GDI-3549和GDI-4405两种化合物前景最为看好 。
推荐阅读
- 海水很咸不能喝!那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究竟是怎么喝到淡水的?
- 丘成桐可以复制吗?
- 安徽一对新人结婚,新郎新娘太稚嫩遭质疑,网友:他们成年了吗?
- “摆个小摊,胜过县官”:年轻人流行各种摆摊真能赚到钱?
-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如何成为一代君主神话的?
- 《东八区的先生们》:开分2.4,降到2.3分,被骂是年度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