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丘成桐可以复制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几位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的存在 , 常常令公众产生一种错觉 , 即中国的数学水平在世界仍居前列 。 这种普遍印象既来自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名家事迹的广为流传 , 又来自于公众对前沿数学领域的不甚了解 。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的走红更加剧了人们的这种错觉 。 人们直白地称呼他为“北大扫地僧” , 为他冠以“陈景润接班人”的名头 , 互联网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对“韦神”的顶礼膜拜 。 持续的曝光与蜂拥而至的媒体令北大不堪其扰 , 不得不对外呼吁“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 。
左:韦东奕
光明网在其评论文章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网络重构天才” 。 在一遍又一遍戏剧化的网民叙事体系之下 , 韦东奕慢慢演变成一个数学天才的“符号” , 陷入人们怪诞与猎奇的想象之中 。
这种想象当然是不准确的 。 “网络对严肃事物的解构和重构 , 具有有虚拟性 , 可能遮蔽对现实社会的判断……韦东奕在网络空间是近乎‘封神’的传说 , 但对中国数学基础研究 , 依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 ”光明网在这篇评论文章中几乎花了一半的篇幅来向公众解释 , “基础数学研究 , 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科研的一个‘薄弱环节’” 。
数学大家陈省身在上世纪末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猜想 , 称“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 这一猜想很快实现了——如果单论“大”的话 。 奥数竞赛在中国风靡数十年 , 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以来 , 超过一半的金牌被其拿下 , 是国际奥赛历史上成绩最好的国家 。
但令人失望的是 , 几十年来 , 尚未有一位本土培养的中国人拿下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菲尔茨奖 。 就连陈省身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也只能委婉地表示 , “我个人认为前途无量的 , 前途很好 , 现在有多么好就很难说 。 ”
首位获得菲尔茨奖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的评价更为直接 。 今年初 , 他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 “相对于欧美的数学水平 , 中国数学界没有辉煌过……这样说也许会伤很多人的心 。 中国数学与欧洲相比 , 还有不小的差距 。 一味地往脸上贴金是没有用的 。 ”
认清这个现实 , 或许才能够让人们更加正确地看待中国数学 。 事实上 , 自华罗庚、陈景润等老一辈数学家之后 , 中国本土再也没有出现过拥有如此知名度的数学名家 。
丘成桐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华人数学家 。 他师承陈省身 , 拿下了数学界公认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奖项(阿贝尔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数学奖) , 但他也并非国内培养的人才 。 他少年就学香港 , 之后赴美求学 , 研究成果也多在美国完成 。 第二位夺得菲尔茨奖的华人陶哲轩 , 年少即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 , 与国内的培养更是毫无关联 。
如今 , 距离陈省身提出的数学大国的猜想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 我们迎来了奥数的繁荣 , 迎来了经济的突飞猛进 , 然而何时 , 才能迎来下一个丘成桐?
A
数学家是最容易与天才划等号的职业 。 人们普遍相信 , 天分才是衡量能否成为数学家的唯一标准 。
天分是如此重要 , 就连数学家哈代在他那篇著名的《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也如此写道:“比起其他艺术或科学 , 数学更是年轻人的游戏” 。
牛顿最伟大的思想流数术(即微积分)和万有引力是在他24岁时产生的 , 他在50岁便放弃了数学研究 。 法国数学家伽罗瓦21岁就死了 , 阿贝尔27岁 , 拉马努金33岁 , 黎曼也只活到了40岁 。 哈代最后总结道:据我所知 , 在数学上没有一项重大的进步是由超过50岁的人提出的 。
这一论断广为流传 。 甚至数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菲尔茨奖在设立评选标准时 , 就将得奖者的年龄限定在40周岁以下 。
中国的数学家们大多也是年少成名 , 他们早早地就展露自己在数学领域上过人的天赋 。 被普遍认为是陈省身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的“陈-高斯-博内定理”发表于1945年 , 那年他34岁 。 丘成桐证明卡拉比猜想是在1976年 , 那年他27岁 , 1982年他获得菲尔茨奖 。 陶哲轩7岁读高中 , 9岁上大学 , 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
推荐阅读
- 安徽一对新人结婚,新郎新娘太稚嫩遭质疑,网友:他们成年了吗?
-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如何成为一代君主神话的?
- 《东八区的先生们》:开分2.4,降到2.3分,被骂是年度烂剧
- 现有的计算机模拟还不够强大,无法利用AlphaFold进行药物发现
- 人类没有生殖隔离吗?为何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能自由交配?
- 比黄金贵许多倍的元素,第一位一克上千亿
- 【未解之谜】人类身高不断增加之谜,你觉得这些说法哪个正确呢?
- ?鄱阳湖的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每天捞出死鱼数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