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 这种撞击或许只能够对相对较小的小行星有效 , 如果小行星太大 , 如数公里乃至十数公里 , 甚至数十公里 , 这种方法就毫无作用了 , 凭人类目前能力 , 大概只能等待审判日的到来了 。
为了让人类这筐鸡蛋不至于在地球一个篮子里全部碰碎 , 有远见的科学家们正在设法为星际移民创造条件 , 这是另一个话题 , 这里就不多扯了 。 总之 , 小行星撞击试验对人类生存和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为了详细观察这次的撞击效果 , DART航天器还带有一颗小立方卫星LICIACube , 由意大利航天局制造和运营 , 被昵称为“迷你摄影师” , 上面装置了高清相机和信号传输系统 , 当航天器接近“迪蒂莫斯”时 , 这颗小立方卫星就会弹出 。
据运营团队通报的消息 , “迷你摄影师”已经于9月11日成功释放 , 现在正在密切监视DART的飞行动态 , 就等着9月26日到来时那震惊世人的一撞 , 届时将忠实地执行人类赋予的使命~将撞击的图像资料及时传递到地球人类眼前 。
届时地球上一些望远镜也会对准这次任务目标 , 拍摄整个撞击过程 。 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哈勃望远镜和韦伯望远镜会不会参与其中呢?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 但NASA已经表示 , 整个撞击大戏将会全程拍摄实时转播 。
鉴于众所周知的因素 , 我国的一些大媒实况转播的可能性不大 , 那么从哪些渠道能够看到这种精彩大戏呢?各位还是自己注意寻找吧 , 如果时空通讯有消息 , 会第一时间在评论区告知 。
延伸阅读:“迷你摄影师”LICIACube简介【还有10天,1100万公里外的 “飞镖”将撞向小行星,直播大戏即将开演,你想围观吗?】
美国宇航局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的团队成员 - 世界上第一个行星防御测试任务 - 证实航天器自己的“迷你摄影师”LICIACube(意大利轻型立方体卫星成像的缩写)于9月11日成功从其弹簧加载的盒子中弹出 。
发送信号以在晚上7:14释放LICIACube周日晚上 - 正好在DART计划撞击小行星Dimorphos之前的15天 - DART团队成员屏住呼吸观看 , 以确认CubeSat已安全部署的信号 。 当信号终于在近一个小时后传来时 , 欢呼声响起 。
“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 这是意大利团队第一次在深空运行其国家航天器!”意大利航天局LICIACube项目经理Simone Pirrotta惊呼道 , 该机构负责贡献和管理LICIACube 。 “整个团队都完全参与活动 , 监测卫星状态 , 并准备接近小行星飞越的阶段 。 我们希望收到第一张全画幅图像 , 并在 DART 影响后的几天内对其进行处理 。 然后 , 我们将使用它们来确认影响并添加有关生成的羽流的相关信息 - 这是我们照片的真正宝贵价值 。
LICIACube(发音为LEE-cha-cube)由意大利航空航天公司Argotec设计 , 制造和运营 , 并得到了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以及博洛尼亚大学和米兰大学的参与 , 被编程为记录DART对9月26日的影响 。 它将收集小行星表面以及从新形成的陨石坑喷出的碎片的独特图像 ,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为卫星小行星撞击的计算机模型提供信息 , 并为任务的成功提供壮观的证明 。
立方体卫星携带两台光学相机:卢克(LICIACube单元密钥浏览器)和LEIA(小行星的LICIACube探索者成像) 。 每个都将捕获科学数据 , 这些数据将通过在整个DART遭遇过程中查找和跟踪目标小行星Dimorphos来通知微卫星的自主系统 。 LICIACube团队现在正在通过以不同的速率和积分时间捕获天体的图像来校准航天器及其有效载荷 。
该团队稍后将加载卫星最终轨迹的命令演习 , 该轨迹将在DART撞击后约三分钟飞越Dimorphos 。 这种轻微的延迟将使LICIACube能够确认撞击 , 观察羽流的演变 , 可能捕获新形成的撞击坑的图像 , 并查看DART永远不会看到的Dimorphos的相反半球 。
重要的是 , 这些图像将补充DART自己的高分辨率成像仪DRACO(用于光学导航的迪迪莫斯侦察和小行星相机)的图像 , 有助于更好地表征DART在偏转Dimorphos方面的影响的有效性 。
“我们很高兴有LICIACube在路上 - 我们勇敢的小记者 , 我们希望这将为DART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 ”DART的首席研究员 , 马里兰州劳雷尔的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Andrew Cheng说 。 “它将见证和记录的内容将为我们提供独特而重要的信息 , 否则我们将看不到这些信息 。
LICIACube项目由ASI机器人探索任务办公室管理 , 工业承包商Argotec S.r.I.和来自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 , 米兰理工大学 , 博洛尼亚大学 , 那不勒斯帕特诺佩大学和CNR-IFAC的科学团队 。推荐阅读
- 地球被保护得太好了,太阳系存在三处异常,背后或许并不简单
- 生信水刊不水了?中国院校发表在《生物工程》的两篇论文遭到质疑
- 为什么要在牛身上开个洞,还经常伸手进去掏,难道它们不会痛吗?
- 基因测序6000年前西瓜籽,发现了什么?
- 火星上存在“洞穴世界”,或暗藏生命,可能成为人类未来居住地?
- 世界上最大的牛,体重可达3000斤,能把孟加拉虎赶跑,我国也有
- 俄宇航局局长:外星人可能在观察地球,我们就像微生物?
- 会“分身”的玻璃蛇,遇到危险自断身体,把“脆弱”当成“武器”
- 对于“非实用性”的生命科学,该如何进行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