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只是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太空旅行” , 如今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 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 遨游太空、征服星辰大海已经不再是航天员们的专属任务 , 而正在向商业化阶段全面探索迈进 。 近日 , 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杨毅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提出 , 我国有望在2025年开启太空旅行 。 据悉 , 太空旅行的票价将在200万-300万元之间 , 并非想象中的世纪天价 。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向3.0时代全面迈进 , 明年也将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大年 。
太空旅行或将不再只是富豪专属
商业航天与太空旅行并不是新鲜话题 。 早在21世纪初 , 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就支付了2000万美元 , 搭乘俄罗斯联盟飞船在国际空间站体验了8天太空生活 。 此后 , 联盟飞船生意红火 , 先后为多位富豪提供太空旅行服务 。 近几年来 , 全球富豪太空旅行的热度持续升温 。 去年 , 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布兰森成为首位登上太空的商业航天企业创始人 。 和上述富豪们的太空旅行相比 , 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提供的地球轨道飞行更具开创性 。 尤其是去年 , SpaceX“龙”飞船将亿万富翁艾萨克曼等人送入太空 , 为期3天的太空游览完全由非宇航员完成 , 这也让商业航天的经营服务模式迈入了新阶段 。
正是由于众多富豪对太空旅行情有独钟 , 近年来相关市场持续升温 , 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 。 数据显示 , 仅仅在去年 , 328家太空公司收获的风投资金就高达171亿美元 , 创下了历史新高 , 在去年全球风投资金总额中占比达到3% 。 当然 , 受到国家政策、资金、技术等门槛限制 , 目前商业航天领域拥有市场规模和开发能力的国家并不多 , 其中头部集团就是中美两国 。 尤其是我国 , 虽然起步较晚 , 但在政策扶持、资本加持和市场需求牵引下 , 大后来居上的态势 。
从目前太空旅行的服务形态来说 , 主要分为进入空间站、乘坐航空运载飞机进入太空以及亚轨道旅行三种 。 其中 , 亚轨道旅行技术最为成熟 , 适用市场也最大 。 简单来说 , 飞行器速度只要达到7.9km/s , 就能围绕地球实现匀速入轨运动 , 而亚轨道飞行旅游并不入轨 , 而是距地球20-100公里高空飞行 , 这在技术、成本上都全面可控 , 也为大规模商业推广提供了便利 。
商业航天发展已全面进入爆发期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最富创新精神的国家 , 我国目前在产业链领域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优势 。 其中 , 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等领域都已出现国产化头部企业 , 超300家航天创业公司形成了包括卫星、火箭、发射、测控等完整产业链 , 国家队与民营派互补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 而在国家层面 , 我国在航天发射次数、发射载荷质量、在轨卫星规模等多个赛道都位居世界前列 。
尤其是在技术领域 , 去年7月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首飞成功 。 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的成熟 , 不仅展现了我国作为航天强国的硬核实力 , 也为商业航天特别是太空旅行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 根据中国长征火箭公司的规划 , 我国计划在2024年以前进行首次大众太空旅游项目 , 并以短途亚轨道飞行为主 。 而在相关技术和经验不断积累成熟后 , 预计在2035年之前 , 我国将打造单次能容纳10至20人的“长途旅游团” 。 届时 , 十吨级乃至百吨级飞行器将投入使用 , 游客的太空滞留时间也将进一步延长 。
目前 , 我国在太空旅行产业的安全性和成本可控性方面都具备了基础 。 今年4月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谈及空间站计划时就提出 , 神舟飞船相关技术经过多年优化和完善 , 性能的可靠和安全值得信任 , 也完全可以满足太空旅行需求 。 而在配套基础建设方面 , 除了卫星星座大规模组建外 , 我国运载火箭也进入了高密度发射阶段 , 相关配套导航、卫星遥感等环节日益完善 。 在国家航天战略体系中 , 太空旅行将与太空生物制药、空间试验等新业态共同构成商业航天3.0时代的产业新增长点 。
产业链强相关核心企业看点颇多
随着商业航天和太空旅行的兴起 , 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细分赛道都将持续吸收政策与市场红利 。 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息息相关的产业链企业 , 更是将进一步抓住市场机遇迎来腾飞 。在光电测控仪器设备和光学材料深耕多年的奥普光电 , 近年来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布局越来越广 。 公司旗下控股公司禹衡光学多款产品在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 与此同时 , 今年8月 , 奥普光电正式开启重磅收购计划 , 拟完成对长光宇航的新一轮股权收购 , 让其成为控股子公司 。 作为我国航天碳纤维复材领域的领军企业 , 长光宇航的多款产品在火箭舱段(整流罩、转接舱、间段)、发动机喷管、卫星结构件、空间相机结构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尤其是在运载火箭市场 , “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等多款商用火箭均采用了长光宇航的整流罩、舱段 。 可以预见 , 随着太空旅行产业升温 , 奥普光电也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
推荐阅读
- 地球“在水一方”的水源比太阳古老
- 有漏洞但很成功——关于变形金刚扫描生成伪装形态设定的兴衰起落
- 汤加火山再次喷发,会不会让今冬变冷?分析:非常小可能性极低
- 太阳系有多“小”?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面前,如同尘埃
- 梦境理论的“说三道四”
- 森蚺能打过河马吗?为什么?
- 内陆太攀蛇: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为何至今没有人被咬死过?
-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三种情况,全指向了同一个结果!
- 科学家计算出全球蚂蚁数量,有20万亿只,每人可分250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