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18艘飞船3座天宫,载人航天工程迎来历史时刻,交出满分答卷( 二 )



神舟六号飞行乘组:费俊龙与聂海胜

长征2F遥六火箭托举神舟六号升空?

天舟货运飞船是当前世界货重比最高、上行运力最强的货运飞船 。 图为天舟四号 。
三十年来我们发射了18艘飞船(5艘神舟无人飞船、9艘神舟载人飞船、4艘天舟货运飞船)、两座天宫空间实验室、一座天宫空间站(截至目前空间站的进度条是: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 , 连续攻克了包括载人天地往返、多人多天、航天员太空行走、空间交会对接、在轨燃料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航天员长期驻留、大型组合体运行、大型空间机械臂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 再有两个月时间我们就将胜利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

伴飞卫星拍摄的神舟十一号与天舟二号空间实验室组合体

径向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对比美苏 , 我们用最少的发射量 , 最低的成本 , 换来了如今在世界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领风骚 。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 , 画面中左侧航天员是陈冬 , 右侧航天员是蔡旭哲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伊始就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 然而如今的三步走对比三十年前的三步走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三十年前的三步走的最终目标是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 , 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 这种空间站大致是礼炮七号的规模 , 也就是如今的一个天和核心舱 , 只能支持航天员短期驻留 , 那一年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奢望今时今日的天宫空间站 。

礼炮七号空间站
三十年后 , 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目标被升华了 , 目前一座规模近百吨级的天宫空间站即将建成 , 这是人类当前现役唯一由一国承建的大型载人空间站 , 可搭载25台科学实验柜 , 实验资源占整站吨位比例远远超越了国际空间站 , 预计每年将进行上千项空间科学实验 。

中国空间站

问天实验舱工作舱
天宫空间站不仅是我们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室 , 如此优秀的载人航天装备自然也要使其价值最大化 , 为此我们确定了面向全球开放战略 , 目前已经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高价值实验项目入选我国空间站首批项目清单 。 据航天员杨利伟披露 , 还有很多国家的航天员与科学家正在申请入驻天宫 。

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清单
天宫空间站的开放 , 是立足科学价值最大化的互利互惠运营模式 , 而非简单的利益置换 , 众望所归的天宫也必将为我们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添砖加瓦 。
走得再远 , 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 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之所以能够一往无前披荆斩棘 , 离不开前人的付出 , 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能走到今天 。
比如 , 如果没有上世纪七十年代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成功 , 就不会有如今的载人神箭“长征2F载人火箭” 。

历史影像: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
早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那一年 , 我们就开始筹划曙光号载人飞船计划 , 该计划不是单纯的设想 , 而是切实上马推动实施的重点航天项目 , 当时我们计划建造一款两舱构型的载人飞船 , 总体技术水平与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一致 , 可以搭载2名航天员 , 为此建立了一整套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系统设施 , 同时飞船各子系统也全面投入研发生产 , 还有配套的远望航天测量船、陆基测控网等系统也诞生于那一时期 。

曙光一号飞船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五号任务 , 当时参与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望三号三艘航天测量船均诞生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

服务神舟五号任务的全球测控网
为了纪念曙光一号载人飞船计划 , 如今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的调度代号就取名“曙光” 。
星火相传的载人航天工程还将继往开来 , 为了圆满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间站建设目标 , 我们将此目标划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在轨建造、常态化运营三个阶段 ,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首次任务便是两年前的长征5B遥一火箭的首飞试验 , 该枚火箭搭载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 这是一款面向载人登月任务目标的深空载人飞船 。

长征5B遥一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当今全球各型载人飞船中返回舱容积最大的飞船 , 返回舱应用的轻质碳基微烧蚀防热材料可抵御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的烧蚀 , 同时还应用了自适应预测制导、全球最大推力单组元HAN基无毒无污染发动机等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 。 在深空载人领域 , 该型飞船甚至领先大洋彼岸的猎户座飞船 , 率先实现了两舱构型的首飞任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