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从山与水之间,找到最中国的味道( 三 )



重庆江津白沙镇
在重庆这样的山城 , 也有一些相对特别的地形:重庆人把山间的平地称为“坝” , 凡是被称为“坝”的地方 , 都会比崎岖的山里更早迎来文明的曙光 。
江津白沙镇曾是白沙坝 , 这里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汉代 , 唐宋明清 , 商业与文明都能与时俱进 , 道光年间开始 , 这里作为综合性商埠甚至诞生了各类行会组织 , 它一直传承着古老也容纳着新兴 。

重庆江津白沙镇
也在差不多这个时候 , 白沙坝上出现了一条槽坊街 , 整整一里长的幽深古巷 , 最盛时坐落着酒坊300多家!
查阅晚清《成都日报》、民国《富顺县志》等读物 , 出产于白沙镇的白沙烧酒 , 年产超过1000 万斤 , 远超过同时期的茅台镇 。 甚至 , 茅台酒的故乡遵义一带 , 在产量下滑的年份 , 每年还要从白沙吃进白酒230万斤以上 。
晚清以降 , 白沙烧酒是重庆乃至整个川渝地区的第一白酒品牌 。 相应地 , 我们完全可以将白沙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酒镇” 。

重庆江津白沙镇
06优质水源和高粱是基酒的基础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 , 这个万里长江第一酒镇盛极而衰 , 众多酒坊在各路军阀的传播下纷纷倒闭 , 但白沙酿酒的基因并没有消失 。
江津白沙的酒 , 品质之所以出众 , 首要的秘诀在于本地特有的溪水与种植的高粱 , 1936 年版《四川经济月刊》记载 , “凡驴溪水所酿之酒以同容量之缸盛之 , 其比重恒轻于长江水所酿者数斤 , 且清可见底 , 长江水则虽经沙滤 , 亦不能见底 , 此为白沙产酒地理上之优点 , 用以酿酒 , 香甜味醇 , 品质极佳 。 ”

重庆江津白沙镇江水
除此之外 , 白沙及附近地区的高粱也能通过便捷的水运集中到白沙码头 , 为酿酒提供着基础原料 。

酿造车间
白沙的水是最适合酿酒的软水 , 当地人采用当地富硒土壤种植的金皮糯高粱为单一原料 , 配合白沙当地清洌软水 , 在特质的青石板窖池中 , 相对温润的气候促成了当地人恬淡保守的气质 , 也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 经过两个绵长又不剧烈的湿冷的冬天 , 酒体中的风味物质 , 此消彼长 , 相互制约 , 再进入更深入的转化 。


酿造车间
大红袍梅见的高粱酒基酒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酿制出来 。
东方生活美学很难想象福建与重庆这两个风味如此迥异的地域 , 在山水之间 , 那些独特的风物可以进行这样融合的尝试 。
但事实是 , 这是一次完美的融合 。
这种融合完全符合了东方式审美 , 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东方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

梅见大红袍茶梅酒
选用茶、梅、酒三味在诗词中被古人反复吟诵过千万遍的食材 , 诏安青梅手摘后72小时内进入酿造留存 , 让梅子新鲜的香气物质得以保留 。

清洗去蒂
原果、黄冰糖、2年陈高粱酒 , 在陶坛种低温浸泡270天后成为梅酒 , 人们采用热浸提的方式将大红袍原茶制成茶汤 , 然后迅速降温 , 以减少茶多酚、单宁物质析出 , 充分保留原茶精华 , 再与青梅酒融合陈酿 , 冷储过滤 。

低温浸泡
仅仅只是描述酿制的过程 , 就足以让人产生美学上的刺激 , 风雅之感油然而生 。
08中国人才懂并追逐的味觉体验这样的酒是好喝的 , 就在完成这篇东西之前 ,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的一个英语老师是这样疯狂安利大红袍梅见的:“怎么能有这么好喝的东西?好喝得要命 , 我仿佛脑补出来了罗曼尼康帝的味道 。 ”

 用于基酒的白沙高粱酒本身香气纯净 , 酿造时不会抢夺青梅的果香 , 反而会用纯净蓄纳梅子的涩感 , 让果香与酒香完全融合 。

看花滴酒
酒的口感酸甜清爽 , 醇厚甘润 。 梅酒的清灵花果香与大红袍的香醇甘活相得益彰 , 山野气息幽然而上 , 绽放岩骨花香 , 整体“岩韵”绽放 , 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 。

青梅
从玄学的角度来说 , 大红袍梅见是琢磨不定的 , 它的果味、甜味、茶味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 味觉的层次带来一抹优雅的深意 , 这种感觉或许应该称为“回味” 。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且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觉体验 , 也只有中文才能够阐释 “回味”一词中所蕴记的盘旋弥漫之意 。

福建武夷山大红袍
在大红袍梅见中 , 你可以很真切地品鉴到这样的味道 。
09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味道酒是若干文化的容器 , 饮茶品酒 , 各有风雅 , 茶与酒的融合古亦有之 。 北宋大学士苏东坡 , 自“酒困路长惟欲睡 , 日高人渴漫思茶”埋下茶酒之思 ,记下了“七齐”“八必”酿造茶酒的畅想:采茶酿造 , 自然发酵 , 经得蒸馏 , 得一杯无色茶香之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