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以华北和东北居多 。在长江以南,只有唯一一处满族聚居地——琴江村 。神奇的琴江村在全国可以说鲜为人知,这座看似平凡的南方古村落,至今居住着203位满族人,占全村人口的一大半 。这一特殊现象的背后,浓缩着一段风云跌宕的大历史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琴江村是福建省会福州的重要门户,位于闽江南岸的长乐区,从市区自驾过去需要1小时左右 。因流经此地的闽江如同一把古琴,故名琴江 。这里自古繁华,已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各种头衔无数,但在福州依旧是个十分小众的目的地 。琴江村至今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的开端,可追溯到近300年前的清雍正年间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当年清政府从八旗子弟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来到琴江安营筑寨,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拱卫东南沿海 。这是福建第一支水师,也是全国四大水师之一,比马尾水师还早151年 。这些官兵从此在琴江开枝散叶,最盛时琴江有官兵4000多人,琴江营地也变成了琴江村 。他们曾威震闽江,中法马江海战中,600名官兵拼死冲锋陷阵,最后100多人在战役中牺牲,谱写了悲壮的诗篇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归于沉寂后的琴江村,依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兵民合一的军营营堡;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文物保护价值的旗营遗址 。这里留下了将军行辕、军械库、火药库、钟鼓楼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村里12条主街道纵横交错形似迷宫,呈“回”字形环绕,布局类似太极八卦;陌生人很容易在这里迷路,如此布局也正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 。因此琴江村有个外号,琴江八卦城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村里留下了诸多过去的痕迹,以及作为满族聚居地,与福建其他古村落截然不同的特征 。村口广场的八根旗杆象征八旗,旗帜上印着满族图腾,依旧在飞中飘扬,一如300年前 。村里的八旗后裔们,除了闽南语和普通话外,依旧说着满语、写着满文 。比如村里一些景点或民宅的匾额、对联会采用汉语与满文两种语言书写,走在路上偶尔还能听到几句纯正的京腔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村里近三分之一的建筑仍维持着几百年前的原貌,呈现着浓厚的满族特色,尤以首里街(又称旗人街)为其中典型 。140米长的首里街老街,自大士殿至贞武街,两侧保存的单层土木结构兵房均有300年左右历史,仍是当年的模样 。高檐阔匾,窗扇大多是楠木雕刻,粗犷大气;与福建常见的青砖土墙民居不同,吸引了不少游客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将军行辕俗称“将军楼”,是琴江村的主要景点 。始建于雍正七年,当年是三江口水师旗营的最高指挥所 。如今,修旧如旧的将军行辕恢复了原来三进院落,还有一棵近三百年树龄的古榕树见证了琴江满族村的百年兴衰,让人印象深刻 。村里另有许建廷(许府)、黄恩录、赖府、毓麟宫这四座古建筑修复完毕,等待游客们前往打卡 。经历了三百年风云变幻的琴江村,满是抹不去的沧桑回忆 。丰富而完整的旗人文物古迹,让满族文化得以在八闽大地上传承延续,希望这里能一直保持现在的模样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延伸阅读: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平,和省会长春相邻
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是前郭尔罗斯县,而今天我们走进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伊通县(全称伊通满族自治县),来看看这个县有什么特色之处 。
南方唯一的满人聚集地,203位村民均是八旗后裔,至今还在用满文
文章图片

伊通县隶属于四平市,位于四平市最东端 。伊通县和辽源市、吉林市接壤,还和省会长春交界 。伊通县城位于长春市区正南部,县城有到长春的直达高速公路,县城到长春市区约50公里的路程,是距离长春最近的县之一 。而伊通县城到四平市区,依据地图的推荐路线有一百多公里 。空间上的距离差距和省会的辐射效应,让伊通县和长春联系紧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