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单细胞精准诊疗技术CAST-R-HP 。 青岛能源所供图
本报讯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细菌 , 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 , 70%以上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青岛市立医院、青岛星赛生物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 , 依托原创的临床单细胞拉曼药敏快检系统(CAST-R) , 建立了单个细菌细胞精度、“鉴定—药敏—溯源”全流程一体化的幽门螺杆菌诊疗技术——CAST-R-HP , 具有快速病原鉴定、精确药敏表型检测、基于单细胞全基因组支撑耐药机制研究与精准溯源等优势 。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临床化学》 。
目前幽门螺杆菌耐药菌鉴定的临床金标准是内镜检查与细菌培养相结合的药敏检验 。 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 , 分离和培养胃活检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通常需7~10天 , 且难以考察临床样品中“原位”的病原多样性 。 表型药敏实验同样耗时很长 , 且技术要求高 。 基于基因型的药敏检测方法仅能预测部分已知耐药基因的突变 , 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阴性 , 因此目前临床医生主要依赖经验用药而非药敏结果指导下的精准治疗 。 但是 , 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 , 经验治疗的根除失败率日益增加 。
利用CAST-R-HP , 从临床样品到药敏结果的完整诊疗流程可缩短至3天 , 而且能在单细胞分辨率、全基因组水平完成耐药机制研究与精准溯源 。
下一步 , 研究人员将基于“微生物药敏单细胞技术临床示范网络”开发CAST-R-HP系统 , 拓展其应用 , 为建立单细胞精度的幽门螺杆菌诊疗与疾控体系奠定技术和装备基础 。
【新技术实现幽门螺杆菌单细胞精准诊疗】《医学科学报》 (2022-09-23 第9版 国内)
推荐阅读
- 科学家创造出了首个“百毒不侵”的生命体,未来人类也能做到吗?
- 被吃掉拉出来还能继续疯长,遇到这种植物,千万不能乱拔
- 韩国科学家在黄盖鹅膏中发现幽门螺杆菌抑制剂
- 12个你不知道的冷知识,世界上最小的西瓜是什么?
- 又一骗局被曝光,几块成本却卖出百元天价,官方亲自下场“实锤”
- 抗新冠的的IgY技术在深发布 它和抗幽门螺杆菌IgY有何不同?
- 科学家 英国发现尼斯湖水怪化石
- 幽门螺杆菌 “神舟十三号”预计飞天6个月,或有女航天员,会是谁?
- 幽门螺杆菌 南极出现极寒冬天,会扩散到北半球?专家:没有关系更需关注拉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