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尝试改变天体运行的轨迹 。
【美国对一颗小行星实施了自杀式攻击】
“飞镖”在撞击前最后几分钟实时传回的连续画面 。 而就在这几分钟之前 , 没有人看到过这两颗小行星的真实模样 。 NASA
山不过来 , 我们就到山那里去;你不来撞我 , 我就去撞你 。 为了检验人类防御小行星撞击的能力 , 今天早上7时14分(北京时间) , NASA的“飞镖(DART)”探测器以每小时2.3万千米的速度自杀式地撞向了距离地球1100万千米的小行星“迪莫波斯(Dimorphos)” 。
“迪莫波斯”是一对双小行星的成员 , 围绕小行星“迪蒂莫斯(Didymos)”运行 。 如果效果理想 , 撞击会导致“迪莫波斯”的轨道速度降低 , 公转半径缩小 。 但这种改变有多大 , 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小行星的质地是松软还是坚硬 。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尝试改变天体运行的轨迹 。 但是事实上 , 在撞击之前 , 科学家对“飞镖”要撞击的目标几乎一无所知 。 只对它围绕运行的“迪蒂莫斯(Didymos)”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
不了解的原因很简单 , 它太小了 。 科学家不知道它的形状 , 不知道它的构成 , 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一整块石头 , 还是一堆松散的砾石 。
撞击过程被“飞镖”搭载的唯一一台设备——“天龙(DRACO)”相机 , 以每秒一帧的速度 , 记录下来 , 并实时传回了地球 。
而事实上 , 引导“飞镖”撞击的 , 也正是“天龙” 。 由于“迪莫波斯”非常小 , 直径只有170米 , “天龙”在撞击前1小时才能看到它 , 而且这时“迪莫波斯”在传感器上也只有一个像素那么大 。 但随着“飞镖”持续传回照片 , 我们可以看到“迪莫波斯”越来越大 , 越来越清晰 , 直至能够看到其表面的大量细节 。 然后撞击发生 , 信号中断 。
“飞镖”还携带有一枚意大利制造的小卫星“LICIACube” 。 “LICIACube”已经在撞击前11天离开“飞镖”母体 。 它会以旁观者的身份 , 在距离撞击点大约1000千米远的地方 , 观测撞击的过程 。 并对小行星表面的新撞击坑进行近距离观察 。
由于科学家事先并不知道“迪莫波斯”的质地 , 撞击的结果究竟如何有待确认 。 “迪莫波斯”完全有可能像小行星“贝努(Bennu)”那样松软得像块蛋糕 , 将“飞镖”整个儿吞入腹中;也有可能它就是一整块坚硬的石头 , 将“飞镖”整个儿拍扁 。 在低重力环境中 , 撞击的效果很难凭我们在地球环境中的经验来判断 。 但根据最后的画面 , “迪莫波斯”不太像是一整块巨石 。
根据对这对小行星中较大的那个 , 也就是“迪蒂莫斯”的观测 , 天文学家相信它大部分是硅质岩 。 这与“贝努”不同 。 “贝努”主要是密度较低的富碳物质组成的 。
假如“飞镖”要撞击的“迪莫波斯”质地与它的同伴相同 , 那么撞击的强度可能会大一些 , 但对于改变它的轨道而言 , 效果可能会更不明显一些 。 要知道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 还是要等待“LICIACube”的数据 。
“LICIACube”还将近距离飞掠“迪莫波斯” , 并对整个小行星进行照相 , 以便科学家了解它的形态 。 但下载其采集的所有数据大约需要几星期至几个月 。
“迪蒂莫斯-迪莫波斯”还是有史以来第一对被人类详细研究的双小行星 。 通过这样的研究 , 科学家希望更好地了解双小行星的形成机制 。 据估计 , 有16%直径在20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是双小行星 , 甚至是三体小行星 。
理论上 , 双小行星的形成可能与个体较大的小行星因为自转太快而解体有关 , 也有可能它们是天体碰撞的产物 。 科学家希望观察“飞镖”拍到的这对小行星 , 比较它们的异同 。 假如它们的亮度和形态学特征都十分相近 , 那么它们很有可能是由一颗更大的小行星解体而成的 。 假如两者差异很大 , 那么两者可能就有不同的起源 。
推荐阅读
- 美国宇航局的DART航天器撞上一颗小行星,现场视频
- 宇宙的一切是谁提前安排的?难道造物者真的存在,宇宙不是偶然?
- 塔公草原上的花花草草
- 今天世界狂犬病日
- NASA飞船成功撞击小行星 改变其轨道救地球
- 上古动物的肉什么味道?出于好奇,8位科学家吃了5万年前的野牛肉
- 美国宇宙飞船成功撞击小行星,蚍蜉撼树也能拯救地球?
- 月球的诡异之处:此种差异性,科学家无法想出解答
- 天医磁场加伏位磁场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