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蛇之谜,传说中的巨型海蛇真的存在吗?为什么?( 二 )


而大海蛇的描述中 , 体长动辄10米以上 , 显然这个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

第二就是人们误把一些巨型海藻当成了大海蛇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 人类对许多动物的恐惧是后天形成的 , 比如黄鼠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 小时候听“黄大仙”的故事多了 , 就会对这种体重不足1公斤的小型哺乳动物产生恐惧 , 尤其是在晚上看到时 。
大海蛇也是一个道理 , 在几千年的传说中 , 当人们在大海上航行 , 尤其是在晚上时 , 如果看到海中有巨大的海藻在蠕动 , 自然会将它与一些传说联系起来 , 所以就产生了所谓的目击记录 。

第三是误把皇带鱼当成了大海蛇 。 在带鱼中 , 最神秘的无疑就是皇带鱼了 , 因为到目前为止 , 科学家们对皇带鱼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 就连它的游泳方式还是近几年才了解清楚 , 原本科学家们认为它们会像蛇那样蠕动游泳 , 结果用海底录像设备发现 , 它们是通过几乎布满整个背部的背鳍做波浪状运动游泳的 , 在游动的过程中 , 它们全身挺直 。 (下图就属于皇带鱼游泳的状态 , 背部红色部分为背鳍)

皇带鱼的形态也与蛇有些相似 , 同样也具备半露的利齿 , 最关键的是它的体型比较大 , 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皇带鱼体长超过了14米 , 而得到了官方确认的最大的皇带鱼体长为7.62米 , 这就比较符合大海蛇的描述了 , 再加上人们对它本身了解的很少 , 所以不排除一些人将皇带鱼认为是大海蛇的可能性 。

科学地探讨大海蛇存在的可能性
在所有的大海蛇目击描述中 , 它的体长超过10米 , 甚至是二三十米 , 是个共有的认知 。 但是 , 在如今的海蛇中 , 体长超过2米的都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 , 大多数的海蛇体长平均在1.5米左右 。
不过 , 虽然现存的海蛇没有太大的个体 , 但是在已灭绝的海蛇中 , 确实有巨蛇存在 , 它就是生活在白垩纪到始新世(7000万年前-3390万年前)的古杯蛇属(Palaeophis)下的蛇类 。

古杯蛇是一类古老的蛇类 , 由于它们的化石都是在河口、海洋等地质层中被发现 , 所以它们被归为海蛇 。 从已发现的化石来看 , 虽然大多数的古杯蛇体长与如今的海蛇差不多 , 但是古杯蛇属下的Palaeophiscolossaeus却与其他成员不同 , 它们竟然有着平均9米以上的体长 。
因此 , Palaeophiscolossaeus也是已知最大的海蛇 , 而Palaeophiscolossaeus之所以能长到如此之大 , 与它们内温性(endothermy)的温度调节机制有关 。

所谓的内温性就是变温动物出现了可以通过新陈代谢来调节和保持体温的能力 , 也就是说Palaeophiscolossaeus是一种类似于恒温动物的海蛇 , 这一点非常重要 , 因为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进入深海 , 也可以进入浅海(不受深度增加温度下降的威胁) , 活动的不受限 , 可能是它们大体型的原因 。
基于古杯蛇 , 我认为如果大海蛇真的存在的话 , 它要么是古杯蛇还没有灭绝 , 理由是海洋太大了 , 我们对海洋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 , 所以不排除被认为灭绝的物种还存在的可能性 , 比如腔棘鱼原本认为也已经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 但是后来又在海洋中捕捞到了活体 。

腔棘鱼
要么是有一种未知的海蛇同样像古杯蛇那样演化出了内温性 , 逐渐的体型突破了我们对海蛇的认知 。 由于它可以自主地调节体温 , 所以可能它们不觅食时就待在深海 , 捕猎时才会来到海水的中上层 , 故而比较少见 。

总结
大海蛇到如今依然是个谜 ,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它们存在的可能性 , 如果不存在就是人们把大王乌贼、皇带鱼、巨型海藻等误认为是大海蛇 , 如果存在的话 , 它已经与古杯蛇有一定的关系 , 要么是幸存的古杯蛇 , 要么具有古杯蛇那样的内温性 。 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一些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