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


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


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


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


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


随遇而安 , 是指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生活环境 , 无论有多么大的变化也能入乡随俗 , 所能随遇而安的人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及待遇优厚时不眼红;遇上飞扬跋扈者能流方就圆 。 能退 , 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的人能常常尽量容忍 , 谦让他人遇上种种不良风气而个人的力量又一时纠正不过来时能适可而止 , 不生真气 , 必要时也不妨“闭上一只眼睛” 。 这种人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始终知足与常乐 , 好到天天鸡鱼肉不嫌腻 , 次到顿顿白菜豆腐也不怕太素 。 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 , 胸怀宽窗 , 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 , 很太平 , 很安宁 。 所以 , 能随遇而安的人必然长寿 。 芬兰特库大学的科学家们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死亡率”这一问题对两万名芬兰男子进行了跟踪调查 , 调查的结果表明 , 凡是对自己的生活“随遇而安”的男子能多活整整20年的时间 。

负责调查的特库大学教授霍卡纳说:“如果说男子的寿命同坦然处理生活中的换折有如此密切联系的话 , 我认为 , 女性在这方面的忍受力比男子更强 , 她们无疑将更容易长寿 。 ”这位教授说 , 男性在遭遇挫折后 , 平息自己情绪的办法常常是喝酒、抽烟 , 而女性的做法是找知心朋友哭诉或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 。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说明了造成男女生命期差异的一大原因 。 调查报告以翔实的数据统计表明 , 对生活中的挫折长期愤愤不平的男性的死亡率是那些“把酒临风 , 宠辱皆忘”的男性的两倍 , 如果因为心中不痛快而酗酒 , 他们提前结束生命的概率就更高 。 最后的结论是:升官发财固然可以带来健康的体魄 , 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 , 不重视精神健康的话 , 一旦“丢官破财” , 就意味着末日的来临 。

所以 , 长寿的秘诀就是“随遇而安” 。 “随遇”者 , 顺随境遇也 , “安”者 , 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 , 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 , 无论何种处境 , 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 , 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 。 前者之“安” , 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 , 而后者之“安” , 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 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 ,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 , 名叫柔奴 , 眉目娟丽 , 善于应对 , 其家世代居住京师 , 后王定国迁官岭南 , 柔奴随之 , 多年后 , 复随王定国还京 。 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 , 问地:“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 , 便是吾乡 。 ”苏轼闻之 , 心有所感 , 遂填词一首 , 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 , 微笑 , 笑时犹带岭梅香 。 试问冷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在苏轼看来 , 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 , 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 。

从岭南归来的柔奴 , 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 , 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 , 这便是随遇而安 , 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是很多的 。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 。 ”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的 , 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的环境中 , 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的办法 , 就是使自己“随遇而安” 。 有一次 , 王先生从台中搭公家运东西的车回台北 。 车到中途 , 忽然抛锚 。 那时正是夏天 , 午后的天气 , 闷热难当 。 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 , 真是让人着急 。 可是 , 他当时一看情形 , 就知道急也没用 , 反正得慢慢等车修好才可以走 。 于是 , 他问了问司机 , 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修好 , 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滨游泳去了 。 海滨清静凉爽 , 风景宜人 , 在海水中畅游之后 , 暑气全消 。 等他尽兴回来 , 车已经修好待发 , 趁着黄昏晚风 , 直驶台北 。 之后 , 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 , 假如换了别人 , 在这种情形之下 , 怕不只好站在烈日之下 , 一面抱怨 , 一面着急?而那辆车既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 , 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