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 25 年终让学术界认可,他却在诺奖公布前 3 天遗憾去世( 二 )


只不过 , 那时人们都认为这个哨兵是巨噬细胞 。
然而在跟着导师研究巨噬细胞时 , 斯坦曼发现 , 单纯的巨噬细胞并不能从人体细胞中分辨出细菌和病毒 。 当他们在研究脾脏中的抗体时 , 发现将从小鼠脾脏提取物与病原体混合后 , 会激发免疫反应 。 斯坦曼敏锐地意识到 , 这些提取物里面一定有种未曾发现的细胞 , 能够激活病原体诱导的免疫反应 。

斯坦曼的照片中 , 出现最多的就是他的显微镜|图片来源:britannica.com
借助可以 10 万倍放大的电子显微镜 , 斯坦曼观察到了一个有点像光秃秃的树枝的细胞 , 细胞膜伸出了许多类似于神经细胞的突起 。 直觉告诉他 , 这就是负责抗原呈递和激活免疫应答的新型细胞!斯坦曼将这一发现发表在了JEM杂志上 , 并根据外形将新细胞命名为树突状细胞 。

斯坦曼观察到的树突状细胞|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事实证明 , 他的直觉是正确的 , 但当时的学术界并不买账 。 因为在分子生物学时代 , 仅仅通过观察显微镜就能找到一种新型免疫细胞的说法 , 实在是过于离谱了……树突状细胞一度被认为只是巨噬细胞的一种 , 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实验过程中混入了其他细胞造成的细胞污染 。
年轻的斯坦曼可不是个轻言放弃的家伙 。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 , 他一头扎进了树突状细胞的研究中 , 试图用一系列实验去证实这种含量极少的细胞就是免疫系统的前沿哨兵 。 这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纯 , 有了纯化后的树突状细胞 , 斯坦曼就能验证自己提出的理论了 。
但提纯树突状细胞不光过程异常繁杂 , 而且投入产出比极低 , 得到的细胞少得可怜 。 一生要强的斯坦曼并没有被吓倒 , 他只是默默地带着一帮学生开始了苦哈哈的提纯之旅 。 彼时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中 , 总是少不了一个孤独的人影 , 坐在长凳上 , 望着显微镜中的微观世界出神 。

斯坦曼生前使用过的显微镜|图片来源:deseret.com
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 , 斯坦曼坚持十几年 ,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 , 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 随着实验条件的进步 , 人们发现了可以培育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 树突状细胞的获取难度直线下降 ,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接受并研究起这种细胞 。
1998 年 , 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而荣获威廉·科利奖 。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对他表示认可 , 而这一刻 , 他足足等待了 25 年 。

图片来源:cancerresearch.org
此后 , 斯坦曼国际科学大奖拿到手软 , 1999 年的罗伯特·科赫奖、2003 年的盖尔德纳奖、2006 年的德布勒森分子医学奖、2007 年的拉斯克奖……一切的一切都在预示着 , 他极有可能加冕诺贝尔奖!
用科学去拯救自己
树突状细胞的发现 , 点燃了细胞免疫疗法研发的火苗:既然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递呈作用 , 如果让它负载肿瘤抗原 , 将癌变的信息传达给免疫系统 , 那么 , 我们是不是可以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去对抗癌症呢?
斯坦曼对此深信不疑 , 并着手做了许多研究 。 比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 , 他曾和几位学者合作开发了一种体外加强树突状细胞的技术——从血液中分离树突状细胞后 , 在体外将其与抗原相互作用 , 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以更好地产生更强的免疫力 。

斯坦曼与几位合作者发表的论文|图片来源:JCI
值得一提的是 , 这项技术日后被用于研发一种名为 Provenge 的前列腺癌疫苗 , 该疫苗在 2010 年成为首个被美国 FDA 批准上市的新型治疗性肿瘤疫苗 。
然而还没等到斯坦曼大展身手 , 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 。
2007 年初 , 斯坦曼在科罗拉多州参加学术会议时突发胃病 , 一直不见好转 。 很快他就被确诊为 IV 期胰腺癌 , 这是一种生存率极低的恶性肿瘤 , 几乎等同于被判死刑 。 面对这样的坏消息 , 斯坦曼根本顾不上悲伤 。 因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 医生表示他只剩下 6~8 个月的生存时间......
在得知自己得病后 , 斯坦曼当即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要在自己身上开展树突状细胞实验!
令人诧异的是 , 这一大胆的决定竟然得到了学术界全体同行的支持!为了拯救领域的奠基人 , 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展开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通力合作 , 他们为斯坦曼提供了许多尚在研发阶段的疗法 , 并成功游说了 FDA 批准斯坦曼参加试验 。

斯坦曼与合作者讨论他的诊疗方案|图片来源:Nature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