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问你爸妈这个问题。千万别。( 二 )


之前总想把她接到身边来 , 可现在一想 , 如果她真来我身边 , 那个做好饭从早等到晚的人 , 就是她了 。
在我这儿 , 只能给她一个家 。
但在家里 , 她有一整个小江湖 , 那是她充盈生活的底气 。

但也还是会担心——
今年 8 月 , 社区有疫情 , 她一个人在家待了两周 , 嘴上说着没事 , 但家里囤的菜多不多?万一生病怎么办?我一概不知 。
只能每天强制她到饭点给我打视频 , 隔几天用手机给家里买菜 , 塞满冰箱 。
尽量做一些能做的 , 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 , 这次看到她强大的朋友圈 , 我也放心了一些:
有什么事的话 , 第一时间我还能发动“江湖各派”及时去帮她 。
03
我爸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行程:去楼下巷子口的小摊喝罐罐茶 , 吃牛肉面 。
茶水是附近的山泉水 , 要在滚烫的炉子上沸两次才能喝;
牛肉面一定是李记的 , 别的汤味儿都不对 , 出锅淋两勺刚烫的油泼辣子 , 配上酸泡菜;
再单点一盘鲜切牛肉 , 还一定要配蒜 , 蒜是灵魂 。
上个月我生宝宝他来广州 , 老公带他去附近喝茶、吃拉面 , 他悄悄把桌子扒拉了个遍 , 也没找到辣椒油和蒜 , 又不敢自己去要 , 吃了小半碗就回来了 。
回家后我妈才告诉我 , 在广州待了7天 , 我爸瘦了快 10 斤 , 嘴上不说 , 可心里已经悄悄把广州“拉黑”了 。
“诶呀 , 有啥好 , 遍地都是兰州拉面 , 就没一家好吃的牛肉面 , 茶也不好喝 , 那个纯净水 , 真的一股机器味儿 。 ”
人呐 , 有时候就得跟着嘴走 , 你适合呆在哪 , 它可比你清楚得多 。

但也还是会担心——
我爸一直爱喝酒 , 今年带他去体检 , 查出脂肪肝 , 我专门找了医生朋友帮他做了份养生食谱 , 让我妈盯着他戒酒 。
他还是忍不住偷偷喝 , 还一本正经跟我犟:“都到这个年纪了 , 谁没点小毛病 , 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 怎么一下子改得过来 。 ”
我每天打电话查烟酒 , 叮嘱他吃水果、做运动 , 买养肝护肝的药给他 。
我怕哪天收到他们生病的消息 , 又什么都做不了 , 所以每年我都给他们买体检 , 保证他们健健康康的 , 我这个远嫁的人才安心 。
04
我爷爷奶奶在城区当了快 20 年的老师 , 最近吵着搬回郊区的老房子 。
我爸不让去 , 怕他们腿脚不方便 , 容易磕碰 , 但实在犟不过 , 就由着他们去了 。
果然 , 他俩一回去就开始屋前屋后地折腾 。
上个月 , 奶奶种的菠菜刚长出来 , 就被鸡薅秃了顶 , 老太太气坏了 , 抓了条用过的教鞭 , 寻思好好“教育”它们 。
她气鼓鼓地“守菜待鸡“ , 爷爷站在旁边看笑话:“ 70 多了 , 还跟几只鸡计较” , 最后老太太教育鸡不成 , 反过来开始教育老公 。
硬是抓着爷爷给菜地架了一圈篱笆 , 还在地里插满了绑着红袋子的小假人 , 俩人吵吵闹闹的 , 丝毫没有温和严谨的老教师样儿 。
但他们好像回到了奶奶说的 , 40 年前知青一起搭这房子的场景——
屋角挂上了新的辣椒和腊肉 , 房子后面的地也被重新开垦出来两块 , 一块说是要种折耳根和上海青 , 另一块 , 爷爷自告奋勇要给奶奶种花 。
我问奶奶:老房子哪里好?
她笑了:“哪哪都好 , 你们的生活是花钱买的 , 我是自己一点点拼起来的 。 ”
以前我觉得家很老很旧 , 却从没发现 , 那里有着他们亲手搭建起来的生活 。

但也还是会担心——
爷爷的耳朵早就听不清 , 腿脚也不灵便 , 一到阴雨天连路都走不了;
奶奶夏天毫无预兆就晕倒 , 得亏我妈在家 , 发现只是中暑 , 大家才放心 。
我们请过护工、买过轮椅 , 安过感应起夜灯 , 厕所里也有专用的扶手 。
后来我们就搬近点 , 走路 20 分钟 , 保证随时能联系上 。
哪怕电话打不通 , 起码也是喊一嗓子都能听到的距离 。
【写在最后】
纪录片导演周轶君曾说:“树是因为有根而自由 。 ”
对爸妈来说 , “家”就是那个可以接触自由的根 。

熟悉的环境、人群和记忆 , 构成了他们得以仰仗的支点和根系 , 而绕着这些根系 , 他们的人生才能自由展开 。
但我也知道 , 你对爸妈的担心 , 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 因为很多关于生活日常和身体健康的“真问题”都仍然需要解决 。
这并不容易 。 以父母养老生活的真实需求为中心 , 为他们建设现在的和未来的生活 , 是这代子女都缺的一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