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 , 当地时间10月4日 ,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 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荣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源:路透社)
三位获奖者都是“40后”
诺奖官网显示 , 阿斯佩、克劳泽和塞林格分别出生在法国、美国和奥地利 。 三位获奖者都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 , 塞林格1945年出生 , 现年77岁;阿斯佩1947年出生 , 现年75岁;克劳泽1942年12月年出生 , 现年79岁 。
从左往右塞林格、克劳泽和阿斯佩(来源:CNN)
克劳泽194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 1969年获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
阿斯佩1947年出生于法国阿让 , 1983年在法国奥赛巴黎南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他是法国巴黎萨克莱大学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教授 。 天文学家曾于1998年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
塞林格曾在维也纳技术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任职 。 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柏林洪堡大学、牛津默顿学院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担任访问职位 。 2008年 , 他因“对量子物理学基础的开创性概念和实验贡献”获得了英国物理研究所的首届艾萨克牛顿奖章 。
三人是10年前诺奖热门人选
诺贝尔官网介绍 , 奖项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 , 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 , 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 三位研究人员独立工作 , 各自进行了新的实验来证明和研究量子纠缠 。
据《科学美国人》介绍 ,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 其中两个或多个粒子以纠缠状态存在 。 在这种奇怪的情况下 , 对其中一个粒子采取的行动可以瞬间波及整个纠缠的组合 , 从而确定其他粒子的行为 , 即使它们相距很远 。 量子纠缠是研究量子计算、通信和密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他们的发现推进了约翰·斯图尔特·贝尔的工作 , 他的定理改变了科学界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成员伊娃·奥尔森表示 , 三位科学家的工作为量子信息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 “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 它动摇了我们解释测量结果的基础 。 ”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安德斯·伊尔贝克则表示:“越来越清楚的是 , 一种新型的量子技术正在出现 。 我们可以看到 , 获奖者在纠缠态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 , 甚至超出了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基本问题 。 ”
在获奖结果公布后 , 分析公司Clarivate 表示 , 它曾预测三人在 2011年获得诺贝尔奖 , “基于分别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系列高引用和独立发表的论文 。 ”
中国“量子之父”的博士导师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诺奖得主之一塞林格博士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 。
塞林格(来源:路透社)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中国“量子之父”导师,曾高度赞扬中国!】潘建伟1970年出生 , 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42岁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 。
据中科大官网介绍 , 1996年 , 在中国科大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后 , 潘建伟投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 理由是“塞林格教授当时刚刚50出头 , 年富力强 , 正处于学术活跃期 。 ”
在塞林格的带领下 , 潘建伟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开创性地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实验论文 , 这一成果奠定了量子信息技术的可行性基础 。
2016年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 潘建伟作为“墨子号”首席科学家 , 也被称为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 。
作为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 , 在评价中国近年来在量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时 , 塞林格给予了高度赞赏 。 他表示:“潘建伟与他的团队建立起来的成就令人瞩目 , 而且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 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相比 , 对这些项目的运作都更加系统化 。 ”
推荐阅读
- 15: 1,世界最重无毒蛇,激战世界最重毒蛇!
- 揭秘蝎子的小知识
- 你们知道人类的极限寿命能到多少岁?
- 想知道大爆炸是什么样吗,让引力波来告诉你,答案或许意想不到
- 神秘卫星监视人类13000年?特斯拉首先发现,宇航员偶遇异常现象
- 还有王法吗?以后各国想发射卫星,发射时机还得由马斯克来决定
- 天文学家精彩发现,这颗星体穿越猎户座心脏,它的命运会如何
- 量子力学与诺贝尔奖的百年纠缠史
- 韦布拍到了一些神秘光点,是天文学家做梦都想看一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