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文章图片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文章图片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文章图片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文章图片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文章图片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会安(HoiAn):位于越南中部 , 距岘港30公里处海边 , 原为占婆国的对外贸易港口 , 古称\"大占海口\" 。 早在17世纪 , 它便与马六甲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 。 也是越南最早的华埠 。

今年九月初 , 我和同事一行人趁着新冠疫情稍缓 , 从中东地区辗转飞到越南胡志明市 , 后驾车到达中部古镇会安 。 会安在越南史上 , 为中国南方各个籍贯华族最早聚居的城市 。 福建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广肇会馆和中华会馆等犹在 。 秋盆河上 , 夜晚船艇灯笼 , 水上放灯 , 琳琅璀璨 , 沿岸夜市喧嚣 , 坐矮凳子喝饮咖啡 , 广场间中 , 传统的越音演出 , 真是久违的舒心之闲 。 老房子几乎一律变身商铺 , 忽见一间立面深黄的会馆 , 木门紧闭 , 匾额上书“潘祠堂” , 墨字庄重 , 左右悬挂红灯笼 , 两侧横条木窗前 , 各停一辆脚踏车 , 这是两三公里河岸闹中最静谧的一小间段 , 据当地说有潘裔子孙 , 都来照张照片留念 。

会安行 , 其中一个节目 , 品尝会安平民小吃 。 当地人安排 , 我们一行人随之 。 在小城几条街巷里绕绕圈 。 星期天吧 , 路边围坐闲饮的当地人 , 煞热闹 。 几乎清一色男士 , 忙着的都是妇女 。
小吃小喝 , 末了 , 在街边一家装潢不错的小餐馆 , 做终点品尝 。 为我们做总结的 , 是一名年轻人 , 名叫冯氏 。 她用英语解说 , 活泼 , 热情 , 十分阳光 。 我发现她的身体不时必须靠向背后的桌子 , 尊重起见 , 我们不刻意个别拍摄她的照片 。
感受一首诗作里的“真实”
到越南 , 总甩不掉“越战” 。 或许我的少儿时代 , 正是越南战争爆发最惨烈的年代 。 那时越南分割南北 , 1960年代以后 , 支持西贡政府的美国 , 动用最现代化的武器 , 大举侵略河内政府控制的北越 , 始终轰不倒越南人民的卫国意志 , 1975年 , 狼狈撤退 。 侵略者回返他们老家 , 各种祸根潜植越南人体内和环境里 , 贻害几代人 。

冯氏女士才30出岁 , 出生在和平时代 。 越南战争的遗毒 , 却残酷地嵌入她的血肤 。 在她成长的岁月里 , 在长辈的零落言语、日益长智和身心挣扎之中 , 她追问她追寻 , 积极保存生命的温度 , 寻找自我生存的位置 。
冯氏业余是一个战争隔代后遗症患者组织的义工 , 她为客人做了简约介绍 。 她身体残障 , 源自战争时期 , 美军动用“橙剂”(Agent Orange ) , 一种杀叶剂 。 飞机空中喷洒 , 草木皆凋枯 , 以利歼灭神出鬼没 , 游移在南越北越的游击队和越共抵抗军 。 这种化学药剂 , 不同颜色 , 标识不同种类 , 满满就是由人类制造的撒旦彩虹 。 人体吸入 , 毒性隔代相传 , 婴孩身体具不可逆的生长变化 , 冯氏是万千的受害者之一 。
【宁海|越南古城会安——诗的远方】
看到所遇 , 不在说历史 , 不在说半世纪前的战争 。 出于当时在品尝会安小吃总结的现场 , 我面前这位十分阳光的女士 , 让人佩服而神伤 。 我深深感受到 , 曾经阅读过的一首诗里的“真实” 。
这首诗名《越南》 , 波兰诺贝尔奖诗人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采用提问和对话的形式:
《越南》:妇人 , 你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 。 ”/你多大年纪了?哪里人?“我不知道 。 ”/你干吗挖了那个洞?“我不知道 。 ”/你躲了多久?“我不知道 。 ”/你干吗咬我的指头?“我不知道 。 ”/你不知道我们不会伤害你吗?“我不知道 。 ”/你靠在谁的一边?“我不知道 。 ”/这是战争 , 你可得选一选呀 。 “我不知道 。 ”/你的村庄还在吗?“我不知道 。 ”/那些可是你的孩子?“是 。 ”

诗中的越南妇女 , 人家提问 , 她的回答 , 一概什么都“不知道” 。 连居住的村子(被毁灭) , 她都不知道了 。 长年困厄战争火窟中 , 她失去一切 。 然而 , 当问者指着那些小孩子 , 这可怜的六神无主的妇女 , 她可以失去所有 , 但是 , 对于孩子 , 她 , 一个母亲 , 她的回答斩钉截铁:“是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