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话 , 即使我们读再多书 , 背得出再多百科全书 , 这些知识说到底还是别人的 , 不是我们自己的 。 尤为有害者 , 我们还有可能陷入一种“知识的僭越”或“知识的狂妄”之中 , 抱定书本上学来的一知半解的僵化教条 , 对身边的鲜活人生、真实社会和大千世界视而不见 , 甚而总是试图扭曲它们以迎合自己脑子里的教条 。 这样 , 就完全走到了学习的反面 。
02
我还记得 , 上世纪90年代有段时间 ,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非常热衷于讨论所谓“英国思想”与“法国思想”之争 , 这显然是那段时期的“哈耶克热”的一个副产品 。 当时仿佛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是:二者代表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传统和思维模式 , 它们在看待和对待历史、社会与现实时是尖锐对立的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 对它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 , 只是先要对所谓“英国思想”和“法国思想”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和理解 。 不过这远远超出了本文的主题 , 这里无法展开 。
▲全国旅客发送量较往年同期显著下降(图/网络)
我只是想说一点我个人的“游”让我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的启发——许多年以后 , 我“游”到了英国 , 站在英吉利海峡这一边的多佛港 , 天气好的时候 , 可以清晰地眺望对岸法国的加莱港 。 我当时的直觉反应就是:如果说英国知识分子与法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 那几乎相当于说芜湖人与铜陵人的思想观念是截然对立!
虽然道理简单到只剩下常识 , 但没有这样的“游” , 就不会有这样的体悟 。
在求知的道路上 , 古人不像我们现代人那么方便和轻松 。 且不说书籍、互联网这类信息传播、获取的渠道技术 , 古代的学校都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 , 因此没有哪个求学者能够不用费力千里迢迢、甚至跋山涉水 , 去到某个私塾或书院 , 拜某人为师 。 单单这个艰苦的过程 , 其实已经是在“游”了 。
故此 , “游”这个字 , 还不只是单纯学习的意思 。 “游”总是与“从师”有关 。 古之学者格外注重师承 , 他们不像现在的人 , 在社交媒体上读了几篇讲大道理的文章 , 就觉得自己对什么学问都可以无师自通 。
▲国庆期间的杭州火车东站(图/杭州网)
然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 , 这样的艰辛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淘汰机制 , 淘汰了那些投机取巧、自以为是者 , 剩下的就是真正的求学者和善于学习者了 。
“游”对于求知的意义不仅在于接触人和事 , 它还具有很强的涵养身心、陶冶性情的作用 。 这一点也是古人在论学时特别强调的 。 除了很少有人有幸进得了的国子监、太学之外 , 书院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 , 它们大多像佛道寺观一样 , 建在那些风景幽深的名山大川中 , 而很少建在喧闹的市井间 , 目的正在于此 。
这不仅是说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 , 这只是外在的 。 更重要的是 , 学习需要一个好的内在的身心状态 , 否则同样会误入“放辟邪侈” 。 而外在的赏心悦目的清雅环境 , 有助于我们内在的身心调节 。
03
说了那么多 , 在又一个长假结束时 , 我最想说的其实是 , 我已经有很多很多年没有“出游”了 ,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带上几本书走在路上 , 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 见识各种各样的事……
最重要的 , 拜访我的老师们 , 我的同学们 , 和我的朋友们 。
【旅行|“非必要不旅行”的长假,但愿是最后一个】旅行是每一个健全的人生所必不可少的 , 我希望现在这种不能“游”日子尽快结束 。
推荐阅读
- 北京市|小三峡的日与夜!巫山必打卡项目应该这样玩!
-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第三年了,为什么旅游的人数逐年减少?
- 旅行|在中国这几个地方旅行,看起来像在周游世界,你能说你是在国外吗
- 泸沽湖|“泸沽湖”最全路线攻略~干货满满
- 旅行|江西有美丽的梯田景色,婺源的五大梯田
- 酒店业|旅游酒店业迎政策大利好 君亭酒店稳步拓店高成长性显现
- 旅行|平潭:以体兴旅,旅游岛驶向新蓝海
- 北京市|出国旅行,为什么飞机要在北京绕一圈再走?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