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看见了宇宙,就什么也不会怕了( 二 )



这倒不是因为卡尔·萨根主导了旅行者号“星际唱片”、“海盗号”火星探索等重大太空探索项目 , 也不因为他是20世纪极富影响力的天文学与行星科学专家 , 更不因为他至今仍是全世界公认最伟大的科普作家之一 , 拿满了科普作家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耀 。

【只要你看见了宇宙,就什么也不会怕了】▌“旅行者号”的金唱片 , 图自《宇宙》精装版本
“宇宙的浪漫”绕不开卡尔·萨根的唯一理由 , 是他实在太过于了解 , 宇宙里究竟有怎样的浪漫?
1980年 , 在人类第一次火星着陆探测五年后 , 卡尔·萨根为了让民众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宇宙的雄浑与神奇 , 主导拍摄了纪录片《卡尔·萨根的宇宙》(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

这部13集的电视纪录片汇集了当时最前沿的宇宙科学研究成果 , 以一种媒体传播史上从未有过的叙述形式 , 呈现着宇宙的神奇 , 以及制作者们对于宇宙无与伦比的爱意 。
这部纪录片 , 后来成为了一个传奇 , 被译成了10多种语言 , 在60个多个国家上映 , 足足有几亿人看过 。 但我想更传奇的是 , 40年过去了 , 电影工业的视觉技术早已更新升级了无数代 , 但这部如今看起来已经称得上画面粗糙的太空歌剧 , 却依然站在宇宙浪漫的天花板上 , 后世同类型的纪录片 , 总不过是在沿着它的理解和表达 , 它就像一本浪漫主义的文学名著般 , 岁月更迭 , 但浪漫永在 。
《卡尔·萨根的宇宙》后来由他自己改写成了一本书 , 因为在卡尔·萨根看来 , 有很多很多的内容 , 文字能够比纪录片讨论的更深入 , 更详细 。
更何况 , 相对于画面 , 文字可能更接近无穷 。 古往今来 , 借由文字展开的想象 , 更能让人类的思维摆脱一切有限的束缚 。
这本书 , 就是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宇宙》 。

▌《宇宙》平装版本
这是一本关于地球、宇宙和人类的科普经典 。 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诞生、太空探索的历史、星球运行的法则……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被卡尔·萨根如歌剧般浪漫咏叹的文字 , 融化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 。 他将科学、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交织 , 向我们描述了宇宙的前生今世 。
刘慈欣曾感叹 , 《宇宙》为他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霍金因为《宇宙》邀请卡尔·萨根为自己的《时间简史》撰写序言 ,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曾说 , (因为《宇宙》)卡尔·萨根是未来科学家的指路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工程师周建平院士在《朗读者》里朗读《宇宙》
好了 , 还是让我们把这些赞美与荣耀留给电商网站的详情页吧!正如前文所说的 , 《宇宙》之所以会在此时此刻出现在你的眼前 , 只是因为《宇宙》也几乎是所有类似的科普著作里 , 浪漫的最直观的一本书——无需任何图片 , 只从卡尔·萨根的文字里 , 你就能读出这一切 。
“太初之时 , 宇宙大爆炸 。 物质和能量四溢横流 , 一切混沌无形 。 没有星系 , 没有星球 , 也没有生命 。 到处是浓稠到无法穿透的黑暗 , 空间里密布氢原子 。 随后 , 气体逐渐凝聚成团 , 它们是体积比恒星还要大的氢云团 。 随着最初的核子火焰在气态云团中点燃 , 第一代恒星诞生 , 它们点亮了宇宙 。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任何行星受到阳光的照耀 , 也没有任何生物欣赏天空的光辉 。
恒星熔炉深处 , 核聚变炼金术使氢元素化作更重的元素 , 它们燃烧后的灰烬成了未来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 。 那些大质量的恒星很快就把储存的核燃料挥霍殆尽 , 在天崩地裂的爆炸中把大部分物质抛回曾经凝结出它们的虚空 。 恒星间稠密的暗云里 , 多种元素汇成新云团 , 成为后几代恒星的温床 。 它们附近还有更小的云团 , 这些团块的体积不足以点燃核子火焰 , 于是逐渐变成了行星 。 一个由石头和铁组成的不起眼世界也在其中 , 那就是原始的地球 。 ”
(第13章《谁为地球代言》节选)

▌物质间的伟大链条 。 从极小的原子到雪花 , 到恢宏的群星与星系 ,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 图自《宇宙》精装版本 , 第360页 。
或许 , 我也不必引用这么多?因为卡尔·萨根在扉页上献给爱人的那句话 , 就已足够证明这本书的浪漫 。
“宇宙辽阔 , 光阴漫长 , 能与安妮共享同一颗星球和同一段时光 , 是我的荣幸”
In the vastness of space and the immensity of time it is my joy to share a planet and an epoch with Annie.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