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人是怎样绘制星图的?( 三 )


图中还有一个与赤道相交的圆 , 这代表黄道 , 是太阳的视运动轨道 。 在内圈和外圈之间画了二十八条放射状的经线 , 间隔大小不等 , 就是通过二十八宿距星的宿度线 。 这个体系是我国星图的老传统 。

苏州石刻天文图经过这位法国人的介绍 , 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重视 , 研究这份古星图的人渐渐多起来 , 陆续发表了许多文章 。 这份星图之所以重要 , 因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全天石刻星图 。 把它刻到石碑上是南宋1247年的事 , 而星图上反映的观测时代则要早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 这份星图的作者是一位四川籍学者 , 名叫黄裳 。 他从小在四川读书 , 了解各种典籍 , 也学了一点天文知识 , 南宋光宗时(1190~1194在位)曾任太学博士 , 可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 。 光宗为了教育他的儿子嘉王赵扩 , 给他盖了专门的宫殿 , 又为他找教师 。 黄裳被光宗选中 , 成为这位皇太子的师傅 。
黄裳给这位皇太子讲了许多经典古籍 , 还介绍天文、地理等知识 , 这份星图就是黄裳为了教育这位皇太子而画的八幅图之一 。 史籍记载 , 黄裳作天文、地理等八图献给嘉王 。 后来永嘉人王致远把天文图刻在石碑上 , 保存在苏州文庙中 , 为保护这一重点文物 , 现移存苏州市博物馆 。

苏州石刻天文图在当时就曾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不久以后有位著名的学者王应麟编了一部书叫《玉海》 , 其中就专门著录了“黄裳天文图” 。 二百多年以后 , 人们怕这份石刻星图年久磨灭 , 又重新翻刻了一块 , 现存于江苏常熟县 , 这就是现在的常熟石刻天文图 。

五、天妃宫星图在我国沿海的许多城镇上 , 历代相传设有天后宫或天妃宫 。 渔民和航海人员祈求天妃保佑航海安全顺利 。 传说这位天妃原是福建省莆田一个姓林的人家的第五个女儿 , 降生时有祥光异香 , 长大后能乘一张芦席渡海 , 乘云彩仙游于岛屿之间 , 升化以后常身穿红袍在海上飞腾 , 海上船只遇难 , 每每显圣救护 。 宋、元、明各朝以来 , 有关她的传说流传沿海 , 渔人之家赞不绝口 , 遂成为天后或天妃 , 各地天后官(天妃宫)之设渐成风气 。
解放初期 , 在莆田涵江镇的天妃官里发现了大型彩画卷轴一件 , 是一幅全天星图 , 残长150厘米 , 宽90厘米 , 中央绘星图 , 上下为文字说明 。 图上的星官 , 仿照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为主的画面 , 经初步核对统计 , 全图共画有二百八十多个星官 , 约一千四百余颗星 。 其中北斗七星和廿八宿主座特别用红色突出 , 其余的都画成黑圈白点 。 各星大小不同 , 表示星星的视亮度 。

这幅星图基本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星图的画法 , 和苏州石刻星图有许多相似之处 , 但是由于此图绘制于明末清初 , 也出现了西方传教士来华后所画星图的某些特点 , 如画出红标尺 , 用大小表示星等 , 用带毛的星来表示“气”等等 。 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
更能体现这一交流的有明末徐光启等人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 形式同上述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一书中画的相似 , 以赤道为界 , 分天球为南北两半 , 两幅圆形星图表达了全天星空 。 这一次 , 徐光启等人将南极附近的星星填补起来了 , 在我国历代星图上 , 画有南极附近的星星这还是第一次 。

在这一幅星图上还第一次向中国天文界介绍了黄极的概念 , 在图上离南北天极二十三度多的地方有南北黄极 , 黄经线从这里出发放射状地画在图上 , 从此建立了正确的黄道坐标系 。 徐光启星图还增画了许多中国传统星图上没有的星 , 并进行了实测 , 图上标明了那些是新增的星 。 我国古代星图长期保持283官1464星的老传统至此才被突破 。 徐光启星图在我国星图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
清代以后 , 我国绘制的星图数量很多 , 星数也大为增加 , 别看那满天星斗似乎像一盘散沙 , 古人早就将它们分组、编排 , 甚至描绘了它们的位置 。 手拿星图仰视星空 , 不仅那牛郎织女、弧矢天狼 , 而且所有可见的星星尽收眼底、一望无遗 。 如果有人想认识星星 , 古代星图在今天还是照样可以帮助你 , 成为你认星的向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