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回忆卫星发射失败:我恨不得汽车掉下山,摔死我


院士回忆卫星发射失败:我恨不得汽车掉下山,摔死我


文章图片


院士回忆卫星发射失败:我恨不得汽车掉下山,摔死我


文章图片


院士回忆卫星发射失败:我恨不得汽车掉下山,摔死我


文/肥佬茄子
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 , 中国的航天实力从昔日的“望美兴叹”迅速崛起为能够与美国平起平坐 , 许多西方学者都将其认为是中国大量的资金投入带来的成果 。 但事实上 , 中国航天的崛起 , 是一些视责任为生命、不惜放弃健康也要奋斗的航天人所铸就的丰碑 。

据环球网10月11日报道 , 日前 , 媒体采访了现年77岁的中国航天专家、人民科学家称号获得者——叶培建院士 , 而他对于航天事业的态度 , 几乎是中国航天人精神的“最佳诠释” 。
在采访中 , 叶培建提及了他当初担任总师与总指挥的“资源二号”卫星项目 , 这也是中国第一颗高分辨率数字成像卫星 , 对我国空间遥感等技术领域具有重大建设性意义 。 然而 , 2002年10月27日 , 资源二号任务02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 , 出现了令人措手不及的重大事故 。

据叶培建介绍 , 当时卫星入轨顺利 , 前两圈飞行都正常 , 结果到第三圈时 , 卫星离开中国上空便失去了信号 , 成了一颗不受控制的“孤星” 。 当正在“前线”指挥的副总师将这个噩耗通过电话送到正在吕梁山上乘车执行任务的叶培建院士手上时 , 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 , 把我摔死” 。 而当记者问出:“您觉得它(卫星)比您的命要重要”时 , 叶培建更是哽咽着却毫不犹豫地回应:“重要” , 随后一度泪洒当场 。

【院士回忆卫星发射失败:我恨不得汽车掉下山,摔死我】但这并不是他为中国航天的唯一贡献 , 在业内 , 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嫦娥之父” 。 2004年 , 也就是资源二号项目完成的那一年 , 他马不停蹄地上任嫦娥一号项目的总师兼总指挥 , 开启了我国“探月之旅” 。
在长达4年的科研攻关过程中 , 叶培建带着一群和他一样不畏艰险的航天人 , 顶着西方的技术封锁压力 , 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 。 不幸的是 , 由于技术原因 , 嫦娥一号并没能成为亚洲第一颗绕月卫星 , 这也成了叶院士心中永远的一个结 , 直到今天他仍对此感到遗憾和难受 。

从“嫦娥”系列 , 到如今大名鼎鼎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项目 , 叶培建对于中国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 但同时 , 他的付出更是令人震撼的 。 在走马上任嫦娥一号项目时 , 叶培建已经是60岁高龄 , 他的同龄人中许多都已经到了退休享福的年纪 。 但他仍然坚定地以身作则、工作在航天事业的第一线 , 以至于积劳成疾: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后 , 指挥室中的众人纷纷起身庆祝 。 然而 , 在鼓掌庆祝后 , 叶培建很快发现:因为腰肌劳损 , 他甚至已经站不起来了 。而这甚至只是他“一身伤病”中的一部分 。 他还向记者调侃道 , 自打他开始当总师 , 只要腰疼就意味着项目成功 , 因此资源二号项目中的两颗卫星他都是躺在床上指挥升空的——在他的调侃背后 , 是多少个日夜积累下的伤痛 , 才让这个老人不得不躺着指挥?

叶培建开启了中国的“探月新时代” , 打好了探索火星的重要基础 , 而他也已经76岁高龄了 。 但是 , 当记者问及他的未来规划时 , 他仍然表示“我觉得自己还能干点事” 。 他是中国航天人中的一份子 , 更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缩影——从他的身上 , 我们看到了过去我国航天先驱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奋勇 , 也看到当代无数航天人不怕困难、甘心奉献的精神 , 而正是这样的精神 , 才能让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崛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