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铜钱外流,成为周边国家通用货币,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 )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说:“四夷皆仰中国宋朝之铜币 , 岁阑出塞外者不货 。 ……如此之比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四夷皆仰中国宋朝之铜币 , 岁阑出塞外者不货 。 议者欲榷河北之盐盐重则外盐日至而中国之钱日……牛羊之来于外国皆私易以中国之实钱如此之比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 。 宋哲宗时出使辽国的颖滨也说:”北界别无钱币惟用中国钱云” 。
除了贸易令铜钱外流之外 , 宋朝每年向辽使节也会进行赏赐 , 每次的数目也不在少数 。 宋朝对辽朝缴纳的岁币是用银子和绢来支付 , 一时还影响不了铜钱量 。 但是到了金国和宋朝约定夺取燕京时 , 童贯攻打燕京失败 , 就请金人攻打 , 金人拿下燕京后 , 童贯就答应金人以每年一百万贯铜钱的租金赎回燕京 , 这些铜钱就一下子流入金国境内了 。

西夏
西夏境内铁多铜少 , 对于宋朝的铜钱也是情有独钟 , 除了使用宋钱来当做货币之外 , 党项人还会把铜钱融化 , 制作成兵器用来和宋朝作战 。
宋太宗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 就下诏严禁商人从榷场携带铜币出境 , 只能换成自己需要的商品 。 之后几代皇帝对于禁铜钱的政策时松时紧 , 并不能完全执行 , 因此流向西夏的铜钱数量还在增多 。 据后世考古发掘西夏的窖藏铜钱 , 主要还是北宋时期的铜钱 。 宋仁宗时 , 宋朝马匹紧缺 , 在西夏边境的榷场又恢复了使用铜钱购买马匹 , 结果每年流失铜钱十几万贯 。 无奈之下只好把邻近西夏的陕西、河东地区划成铁钱流通区 , 才对于铜钱外流有了遏制的作用 。

太平兴国三年年宋太宗下诏说“西北边内属戎人 , 多贵货帛 , 于秦、阶州易换铜钱 , 出塞销铸为器 , 自今严禁之 。 吏民敢阑出铜钱百以上、论罪有差 。 ”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盐铁使王明上奏指出“沿边岁运铜钱五千贯于灵州市马七百里沙债无邮传冬夏少水负担者甚以为劳 。 戎人党项人得铜钱 , 悉销铸为器 , 郡国岁铸钱不能充其用 , 望罢去 。 自今以布帛、茶及它物市马 。
除了贸易令铜钱外流之外 , 宋朝每年会例行赏赐给西夏国主大约三万贯左右的铜钱 。 单总体上 , 宋钱流西夏的情况还是比流往辽的要少很多 。
有趣的是 , 北宋灭亡后 , 金占领了原来北宋的地方 , 废除了铁钱区 , 恢复了铜钱的使用 , 继续和西夏在榷场交易 , 结果金国成了铜钱的流出区域 , 大量金朝的铜钱也流向了西夏 。


宋朝铜钱流向金朝的时间从北宋就开始了 , 刚才我们说过了 , 童贯赎回燕京的租金就是每年铜钱一百万贯 , 是唐朝十年的铸币量 , 这个时期流往金朝的铜钱是由于战争 。
到了南宋时期 , 宋朝流向金朝的铜钱主要通过贸易的方式 。 为了吸引宋朝的铜钱流向金朝 , 金人使用了“短陌”(发音duan bai)的方式 , 就是不满一百文可以当一百文用 , 往往是宋朝的八九十文钱 , 在金朝可以当一百文用 。 老百姓是趋利的 , 这20%不到的利润就可以让人冒着朝廷禁令 , 携带铜钱入金朝购买物品 。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 , 范成大:“虏本无钱惟场王亮尝一铸正隆钱绝不多余悉用中国旧钱 。
为了阻止铜钱外流 , 南宋朝廷只好将沿淮一带设置成铁钱区 , 但是铜钱流金的问题依然存在 。

吐蕃
宋钱流入吐蕃并非是吐蕃有意招引 , 而是宋朝一直没有收回适合养马的幽云地区 , 国内一直处于缺少马匹的状态 。 和平时期还可以从西夏和辽国购买 , 打起仗来就买不了了 。 只好另外找买马的地方 , 吐蕃产的马匹质量还不错 , 于是宋朝每年都要从吐蕃购买马匹 , 吐蕃进贡马匹也要按照差不多的价格进行回赐铜钱 , 有的时候比买的还贵 。 宋朝每年从吐蕃购买的马匹在一万匹以上 , 按市价就要花费大约50万贯的铜钱 。
另外对于吐蕃这些恭顺的藩国 , 宋朝是很大方的 , 对于护边有功的吐蕃首领 , 宋朝赏赐除了盐、金银、布匹 , 最多的还是铜钱 , 往往在数千、数万贯之多 。

王安石:“今蕃户富者往往蓄缗钱二三十万 。 “
哲宗元祐元年四月七日 , 赐阿里骨袭衣、金带、银器、茶、彩 , 又赐大首领李赊啰抹、沈阿当令缗钱二万九千五百有四十 。

大理
大理与宋朝的贸易主要是以物易物 , 宋朝用绸、绢、茶、布交换大理国的花椒、盐、马之类 , 偶尔会用到金银、铜钱 , 但是铜钱外流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