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为何被认定是科幻电影的鼻祖?( 二 )


实践带来的拍摄技巧
酷爱电影拍摄的梅里爱在《月球旅行记》中实现了许多拍摄技巧的突破 , 这源于他多年的亲身实践和经验积累 。 一次 , 梅里爱在放映拍成的影片时 , 发现一辆行驶的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运棺材的马车 , 他感到疑惑不解 , 原来那天拍摄时 , 胶卷因机器故障被卡住了 , 再拍时 , 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恰好行驶在原来马车的位置上 。 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为魔术师的梅里爱茅塞顿开 , 明白了“停机再拍”的奥妙 。 在影片中 , 六位登月天文学家遭到身形和面貌如同猴子的月球人的袭击 , 并被抓获带到月球国王的宫殿 , 但月球人被描写成受到攻击后就会化成一缕青烟 , 消失在画面中的诡异现象 。 梅里爱采用了停机再拍技巧 , 使得当时的观众对这一情景目瞪口呆 , 消失的月球人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魔力 , 产生了神奇的视觉效果 。

乔治·梅里爱在拍摄电影
通过多年的实践 , 结合自身魔术师的丰富知识 , 梅里爱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 , 是早期蒙太奇技法的创造者 , 这些拍摄技巧都可以在《月球旅行记》中看到端倪 。 而这些技巧是营造神话剧魔幻视效 , 特别是未来科幻电影所必须的表现手段 , 使得梅里爱实现了对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电影的超越 , 在前两者还在苦苦追求自然主义风格 , 表现人类生活状态的时候 , 梅里爱已经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实践者 。

睡梦中的天文学家和仙女剧照
想象力带来的流派成就
梅里爱的摄影场的兴建 , 使得许多科幻电影的要素表现成为可能 。 影片中轰轰烈烈打造火箭的场面如今看来十分幼稚和令人忍俊不止 , 木板和铆钉打造的子弹形的火箭要承载六名登月者 , 通过人工点燃导火索 , 利用法国巨型大炮对准月亮实现发射登月 , 很是单纯可爱;代表巴黎工业化进程冒出浓烟的大型烟囱群 , 忠实记录了当时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面貌;凸凹不平的月表 , 身处月球之上的天文学家对浩渺星空中地球的瞭望 , 可上下升降的舞台营造的月球自身运转的效果 , 间接表明地球的升腾而起 , 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天体的认知;北斗七星和天上仙女和月亮诸神的近在咫尺 , 梦境中睡眠的天文学家头顶飞过的彗星 , 金星、火星、土星的守望相会 , 大有“天涯若比邻”的诗意;天文学家逃离地球掉入海洋中的情景 , 带有科幻电影的恐怖效果 。 这一系列如今看似有些荒诞的宏大场面的布景拍摄 , 都得益于梅里爱前期投资的摄影场 , 使得在当时条件下拍摄大规模人造场景成为可能 。

巨炮发射登月火箭剧照
影片在世界电影史取得的重要地位 , 离不开梅里爱的创造性思维和超人的智慧 , 月球被梅里爱进行了拟人化处理 , 浩渺的星空出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 , 眨动的双眼在窥视着人间 。 当搭载天文学家的子弹形火箭飞向月球时 , 月亮的表情十分吃惊 , 高速飞行的火箭击中了月球的右眼 , 月球表情则变得十分无奈和痛苦不堪 。 这种前无古人的拟人手法的使用 , 体现了梅里爱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产生了令人着迷的喜剧效果 , 首次敲响并打开了电影娱乐属性的大门 , 具有里程碑意义 , 子弹嵌入月球表面的场景成为了世界电影史的经典瞬间之一 , 是科幻电影的代表符号 。 梅里爱出神入化的想象力和破冰式的创造力成就了《月球旅行记》现代科幻电影的鼻祖地位 。

子弹形火箭嵌入月球的右眼剧照
在影片中 , 服装道具的使用也十分具有新意 。 一群星相家戴着尖顶帽 , 身着长袍的天文学家为了登月换上简便的西服;列队行进的乐队和前来送行的女队员花枝招展 , 向观众招手致意;月球人的形象被塑造成猴子的面容和身体形态 , 怪异但贴近人类 , 地球人和月球人的服饰不同设计构思巧妙 , 令人惊叹;欢迎天文学家探险凯旋的群众和官员的服饰道具多种多样 , 丰富多彩 , 片中服装道具的异域特色和千差万别 , 不同于人类惯常的思维 , 为未来科幻电影提供了借鉴和发展方向 , 逐步成为了科幻电影必不可缺的元素 。
“美国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在谈到梅里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我欠他所有的东西” , 其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 “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对梅里爱曾送上了至高的评价 , 称他为“光的炼金术士” , 两位电影巨擘的评价彰显了乔治·梅里爱电影艺术的先驱地位 , 以及他为电影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 特别是科幻电影 , 可以在《月球旅行记》门下认祖归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