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时代 , 大量新式的材料 , 加上美苏冷战的背景 , 让太空成为了军备竞赛的新领域 。
在这样的时局下 , 苏联率先发起了 , 对太空的探索 。
1957年10月4日 , 苏联成功制造出人类史上的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 这是俄语的发音 , 如果用中文翻译 , 即为“旅行者”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颗卫星其实是用导弹改装而成的 , 而且也确实是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 , 用发射导弹的方式进行发射 , 并成功进入了太空 。
斯普特尼克1号进入太空后 , 运行相对稳定 , 总共行进了92天 , 绕地球1400圈 , 虽然斯普特尼克1号的最后下场 , 是坠入大气层烧毁 。
但不得不说 , 1号卫星的出现 , 开启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
在斯普特尼克1号烧毁后的第三年 , 苏联成功制造出 , 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 。
这艘飞船带着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 , 第一次太空遨游 , 为苏联和人类的航天事业 , 打下深厚的基础 。
之后 , 美国也不甘示弱 , 在1969年时 , 成功发射飞船阿波罗11号 , 完成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 。
由此 , 正式将人类的太空探索 , 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
之后 , 越来越多的国家 , 开始参与到太空的探索中 , 我国作为后起之秀 , 也建设出领先于世的空间站“天宫” , 让人类可以更好地驻扎太空 , 对宇宙展开深层次研究 。
不过 , 我们从中也会发现一个问题 , 那就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 几乎只局限于太阳系 , 甚至是仅在地球和月球间 , 这是为什么呢?
曲速技术:科幻和科学的结合针对这一问题 , 答案其实很简单 , 那就是载人飞行器 , 无法在太空中运行太长时间 , 而飞行器本身的速度 , 也达不到短期突破太阳系的要求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按照目前的研究数据 , 地球与太阳系边界的距离 , 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4亿公里 。
可眼下载人飞船的速度 , 却仍停留在30000-40000公里/小时的层面 ,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来看 , 一艘载人飞船从地球出发 , 飞至太阳系边界时 , 总共需要360000小时 。
我们将该数据转换一下 , 会发现地球上最快的飞船 , 在完成太阳系突破时 , 光论时间就需要42年上下 。
而现在我国宇航员的平均年龄 , 一般都在44岁左右 , 这意味着 , 一位正常的宇航员 , 从地球出发到太阳系边界时 , 他已经变成了一位80-90岁的老人了 , 已经失去了科考宇宙的能力 。
同时 , 人类还要找寻到一种 , 能够维持太空飞船40多年的燃料 , 显然 , 这也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情 。
不过 , 恰在此刻 , 有人提出了曲速技术 , 宣称这种技术能够解决飞船的速度问题 。
首先 ,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曲速” , 曲速并不是指弯曲的速度 , 这里的“曲” , 描述的其实是空间 , 即一种能将空间扭曲的速度 。
如此说来 , 可能让人感觉到一阵陌生 , 但这项技术在一众科幻电影中 , 却是响当当的存在 。
比如曲速在有的电影中 , 就会被称之为“跃迁” , 或者是空间折叠的飞行 。
在美国电影《黑洞表面》中 , 就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 向大众解释过“曲速飞行” 。
在电影中 , 教授拿起了一张纸 , 在纸上标明了A和B两个地点 , 并询问人们 , 两点最短的距离 。
其他角色都纷纷抢答 , 直线是最短距离 。
然而 , 教授却摇了摇头 , 只见他将纸张对折了起来 , 让A和B两个点重合 , 然后用铅笔模拟飞船 , 穿越了纸张的重合点 , 完成了A点-B点的瞬间移动 。
虽然 , 电影中的这一描述有些夸张成分 , 但这确实就是曲速飞行的基本原理 , 即通过扭曲空间 , 来让飞行器的速度提升 , 此两者的关系 , 相互作用 。
推荐阅读
- “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人是怎样绘制星图的?
- 地球加速靠近黑洞,黑洞的另一端是什么?科学家提出三种猜想
- 受到关注!印度火星探测器确认失联,或于近期结束使命
- 只要你看见了宇宙,就什么也不会怕了
- 土卫二已集全生命六大基本要素,除地球外第二个出现生命的星球?
- 至今无解的“象雄大藏经”,竟记录着史前神族高科技?或非地球智慧
- 科学解释也是需要细节支撑的
- 浩瀚星海,科学家是怎么测算出地外星体和地球之间距离的?
- 为什么有人坚持说太阳系是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