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成本占比60%,车企利润被谁吞了?宁德时代“甩锅”不认账


?电池成本占比60%,车企利润被谁吞了?宁德时代“甩锅”不认账


文章图片


?电池成本占比60%,车企利润被谁吞了?宁德时代“甩锅”不认账


文章图片


?电池成本占比60%,车企利润被谁吞了?宁德时代“甩锅”不认账


“我这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前段时间 , 广汽董事长曾庆洪的一席话 , 将原本研讨产业动向的2022动力电池大会 , 临时变成了“宁王讨伐会” 。 当然 , 身在现场的宁德时代老版曾毓群并没有选择沉默 , 连忙解释道:电池涨价是因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 , 实际上我们公司的营收利润也下滑了!

汇总过去几年的财报可以发现 , 曾毓群并没有撒谎 。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从2016年开始 , 宁德时代的毛利率逐年递减 , 在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暴涨的2020到2022年 , 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从27.76%暴跌至14.48%(今年一季度数据) , 近乎腰斩 。
因此 , 这几年 , 宁德时代并没有因电池成本上涨而大发横财 。 那么 , 问题来了 , 到底是上游材料商在搞事情 , 还是宁德时代在“甩锅”?
一、电池里的吞金兽 , 是碳酸锂吗有业内人士曾说 , 近期碳酸锂价格翻倍 , 是这波电池涨价的“罪魁祸首” 。 不过客观来看 , 碳酸锂并不是电池里的成本大户 。 拿占据市场份额60%以上的三元锂电池来说:三元锂电池的成本由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研发成本、制造成本和基础材料成本 。 其中 , 材料成本通常占到锂电池总成本的70%左右 。
具体到材料构成 , 一块锂电池由4类材料组成:正极材料 , 负极材料 , 电解液 , 锂电池隔膜 。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 , 锂电池的材料成本中 , 正极成本最高可达40% , 电解液占20%到30% , 锂电池隔膜占21% , 负极材料占比10%左右 。

不难看出 , 直接决定电池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 , 占据锂电池材料成本的大头 , 而碳酸锂正是电池正极浆料中的关键构成 。 通过添加碳酸锂 , 可以增加直流内阻 , 降低极片自燃几率 , 使电池寿命更长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正极材料对碳酸锂的需求量并不高 。
据业内人士估算 , 碳酸锂仅占正极材料成本的15%左右 , 即便增加了碳酸锂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中的比例份额 , 其在电池电芯中的成本占比也仅为6%到10% 。
可以说 , 碳酸锂并不是电池里的“吞金兽” 。 所以在单类型基础材料中 , 哪一项产品的花销最高呢?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 那便是占据总成本21%的锂电池隔膜 。
二、背后赢家:国产隔膜双雄锂电池隔膜 , 又称“第三电极” , 它在锂电池中的作用有两个 。 其一是完成正负电极的绝缘分隔 , 从而避免电池短路;其二是在隔离电极的同时 , 保障锂离子的高效穿梭 。 正极材料决定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 , 而锂电池隔膜则决定了电池实际的供能表现 。

具体到产业领域 , 无论是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厂商 , 还是自产电池的比亚迪 , 在规划电池产能时 , 都要受以下两家隔膜企业的制约 , 值得庆幸的是 , 它们都是国产品牌 。
1、星源材质:终结外企垄断
陈秀峰创立的星源材质 , 既是国产隔膜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 更是终结外企行业垄断的汗马功臣 。
2000年之前的中国电池隔膜领域 , 被以美国Celgard , 日本东丽、旭金属为首的海外企业完全把控 。 早年间国内企业向日企购买隔膜 , 不仅要预付天价定金 , 连具体用途也必须细致申报 , 一旦日企怀疑中国企业将进口隔膜用于“敏感领域” , 将随时终止交货 。
2003年 , 星源材质联手四川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 , 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下 , 开始了锂电池隔膜的全力攻关 。 经过三年奋斗 , 星源材质成功建成国内首条湿法隔膜产线 , 一举终结外企在锂电行业一家独大的历史 。

2、上海恩捷:湿法隔膜全球霸主
根据成膜工艺不同 , 锂电池隔膜制造可分为干法、湿法两大类 。
其中 , 干法成膜制造成本低、热稳定性好 , 但材料一致性差;而湿法成膜在孔隙率、透气性方面表现卓越 , 特别适用于高端锂电池制造 。 上海恩捷 , 正是湿法隔膜领域的绝对龙头企业 。
自2010年成立之初 , 上海恩捷即将着眼点放在了技术难度更高的湿法隔膜领域 。 在后续十年时间里 , 恩捷通过工艺改进和企业并购 , 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