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理论思维:道德是高尚的行为,但也需要满足合群的要求


严复的理论思维:道德是高尚的行为,但也需要满足合群的要求


文章图片


严复的理论思维:道德是高尚的行为,但也需要满足合群的要求


文章图片


严复的理论思维:道德是高尚的行为,但也需要满足合群的要求


严复认为人类道德行为 , 派生于“合群”的需要 , 他指出:“盖人之由散入群 , 原为安利 , 其始正与禽兽下生等耳 , 初非由感通而立也 。 ”



在“择良种”的进化机制作用下 , 早期的人类出于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本能 , 不得不“由散入群”以增强自己抵御灾祸的能力 。
他们结合成群的动机 , 是出于“安利” , 希图通过群居生活来保障安全与利益 , 这并非是通过“相感通”而实现的 。



据此可知 , 个体的合群要求必然建立在“安利”的社会基础之上 , 倘若“安利”权益得不到满足 , 便不会生成合群的意向 , 自然也就无法进化出 , 为稳固群体而生的同情心 。
因为“善群者何?善相感通者是” , 说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 乃是个体后天群体化的结果 , 它只能基于合群的需要而产生 , 故道德的判定应该以“合群”的需要为尺度 。



严复赞成赫胥黎所主张的同情心 , 是合群进化过程的结果这一观点 , 因为基于最初“不善感通”的生物 , 经过残酷的种类竞争 , 已经被永久淘汰 。
天演规则最终留下了能群善群的物种 , 而善群之人必然具备善相感通的品质这一事实 , 从而得出人类务必要用道德工具 , 来对自身进行不断改造 , 以便提升个体合群能力的结论 。



简单而言即是 , 鉴于人类个体必须依赖群体而求存 , 故人类应当具备合群的基本素质 。
恰是由于合群的要求 , 才催生了对合群方法的探究 , 即讨论如何经营个人与群体关系的社会命题 , 这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以善恶道德 , 为具体表现的普遍伦理规则 。



【严复的理论思维:道德是高尚的行为,但也需要满足合群的要求】而道德也正是在合群需求的孕育下而诞生的 , 这同时验证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伦理的进化 , 具有目的与规律的一致性与共通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