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世纪60年代 , 美苏冷战正值高峰期 , 除了军备竞赛激烈 , 双方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加“高大上”的领域——“深空探索” 。
革命就要有牺牲 , 人类作为被地心引力牢牢束缚的一群肉体凡胎 , 要向深邃的宇宙发起挑战 , 代价不可谓不大 。
【苏联英雄航天员:升空前就知是“单程票”,遗骸只剩一截脚骨】
苏联航天员科马洛夫 ,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为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航天员 , 他的事迹值得人们铭记 。
1967年4月23日凌晨 , 科马洛夫乘坐的联盟1号飞船升空后 , 事故不断 , 不久便落地坠毁 。 科马洛夫牺牲后 , 搜救员仅在大火中找到他的一小截脚骨 。
实际上 , 在升空前 , 科马洛夫就已经得知 , 这次的太空任务凶多吉少 , 极有可能是一张“单程票” 。 即便如此 , 他依然奋勇上阵 。
究竟是何种原因 , 促使苏联当局执意进行这次发射活动 , 甚至亲手葬送了一名宝贵的航天员?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
1961年 ,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 , 绕行地球一周后返航 , 成为第一名进入太空的人类 , 也是苏联率先迈出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步 。
被对手领先 , 美国人是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苏联人也闲不下来 , 因为当时双方的太空技术你追我赶 , 不多的领先优势可能很快就会被超越 。 于是双方心照不宣地将下一个竞争目标定位——载人登月 。
经过几年的酝酿 , 技术储备也差不多够了 , 登月行动已箭在弦上 。 双方紧盯着对手的一举一动 , 抢时间、抢进度 。
可好巧不巧的 , 就在这关键时刻 , 苏联航天领域的顶尖设计师 , 登月工程领头人科罗廖夫逝世了 。 科洛廖夫是苏联航天工程最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 他的才能全世界有目共睹 。 苏联能在航天领域始终压美国一头 , 科洛廖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科罗廖夫走后 , 苏联航天事业仿佛中了魔咒 , 灾难频发 , 要么在发射台爆炸 , 要么就是升空后坠毁 , 成功率低得可怕 。
失败并不可怕 , 关键是能否从中摸索到成功的路子 。 按理说 , 事故率居高不下 , 苏联当局应该冷静下来 , 查找问题症结 , 适当放缓进度 , 稳扎稳打 。
但在当时的背景下 , 这项技术竞赛已经被浸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 。 领导层下了死命令:第一个登上月球的 , 必须是苏联人!坚决不能落后于美国人 , 哪怕一分一秒都不行!
有政治任务压着 , 即便困难重重 , 航天局也只能硬上了 。
1967年51劳动节前夕 , 新的发射任务准备就绪 。
按照计划 , 会有两艘联盟号飞船接连升空 , 两者在太空对接 。 随后由2名航天员乘坐联盟2号飞船执行登月任务 , 另一名在太空等待 , 协助完成返航任务 。
率先发射的联盟1号 , 航天员是科马洛夫 。
科马洛夫是继加加林之后 , 第二名进入太空 , 实现绕地飞行的苏联航天员 , 两人都是当时苏联的顶尖航天员 , 属于最宝贵的航天资产 。
升空前 , 有好心的工程师告诉科马洛夫 , 联盟1号有多达200多项技术缺陷 , 如果贸然升空 , 很可能一去不返 , 并告诫他最好不要参加这次行动 。
当时的联盟航天局心知肚明 , 贸然展开的登月计划肯定凶多吉少 , 但出于政治上的压力 , 只能缄口不言 , 放手一搏 。
科马洛夫自然知晓个中曲折 , 但他也明白 , 如果违抗命令 , 他的结局不会比死亡好上多少 , 而且即便他不去 , 好友加加林也会替补上阵 。 后者已经为这个国家奉献了太多 ,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再牺牲了 。 心灰意懒的科马洛夫 , 只能选择服从 。
而经验丰富的加加林知道 , 这次任务根本就是一场政治豪赌 。 只要有一丁点成功的希望 , 决策就不会被改变 , 当局者完全不在乎航天员的死活 。
他多次向上级反映 , 甚至提出替代执行飞行任务 , 都被驳回 。 最后 , 加加林只能含泪目送好友飞向无尽的深空 。
推荐阅读
- 当年杨利伟升空时,为什么要带一把小手枪?
- 太空第一人私人游客蒂托,招募同行者,计划5年内对月球环绕旅行
- 震撼:太阳伸出致命火舌舔舐太空
- 脐血知识被编入初中生物教材,宣传教育任重道远
- 32.03公里/秒!一辆轿车在太空飞了4年多,为什么没用一滴油?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为什么不能在文昌发射?
- 核酸一天两检真的合理吗?媒体发出疑问
- 兄弟们,还记得《壮志凌云2》的男主角吗?这哥们儿要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