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里旅程,中途致命邂逅,1965年武汉龟山无名女尸案侦破纪实( 三 )


据居委会反映:小黄一家相处和睦 , 婆媳、夫妻关系融洽 。
这次小黄从陕西回湖南探亲10天 , 临回陕西前 , 婆婆特意为她烹了十几个盐茶鸡蛋 , 炒了一些黄豆和南瓜籽 , 又特意给她包了一包芝麻和糯米 。 最后 , 又在旅行提包中 , 塞了几条她平时最爱吃的苦瓜 。
侦查员问小黄的婆婆 , 芝麻是用什么包的?
老人不加思索地说:“用的是半张《湖南日报》 。 ”

说完 , 从房里拿出撕下的另外半张报纸 。
侦查员把从武汉带来的那半张一合 , 日期相同 , 撕缝吻合!
毫无疑问 , 人民浴池刘师傅得到的那包芝麻 , 就是死者的遗物!
显然 , 操河南口音的黑大个 , 就是杀害黄宗跃的凶嫌!
死者是9月2日早晨离家的 , 为什么4日才到武昌呢?
侦查员返回长沙 , 一查 , 发现长沙一位老同学留她住了一天 。
老同学送她上火车时 , 还给她买了一斤多青梨子 。
经过侦查 , 没有发现黄宗跃离家途中出现过任何可疑迹象 。
因此 , 有人尾随她北上 , 中途下手的可能性被排除 。
另一路侦察小组北上陕西 , 很快摸清了情况 。
据黄宗跃生前单位介绍 , 小黄分配到115厂后 , 作风正派 , 社交面不广 。
而且 , 在作案时间段 , 没有与她熟识的人外出 。
寻找突破口根据两个侦查小组反馈的情况 , 专案组推断 , 凶手与死者“萍水相逢”的可能性很大!
但仅从“萍水相逢”四个字上做文章 , 真是谈何容易!
现在 , 专案侦察组对凶手的了解 , 仅仅是河南口音、黑皮大个子 。
符合这两个特征的人 , 全国至少有上百万!
究竟从何入手打开突破口呢?
专案组反复研究 , 认为从龟山上捡到的那件棉毛衫 , 可能是被凶手丢弃的 , 也是此案的突破口之一 。
侦查员跋山涉水 , 累计行程十多万公里 , 奔赴湖南、陝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 深入各针棉织品生产厂、百货和纺织品商店、代加工针棉织品的缝纫店 , 以及纺织科学研究所 , 调查这件棉毛衫的产地、销地 。

多家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反映 , 这不是正规棉织厂生产的成衣 , 而是用一种棉织筒子布 , 由普通家用缝纫机一件件手工制作出来的 。
再查棉织筒子布的来源 , 发现它由郑州国棉十七厂生产 , 主要在河南境内销售 。
1966年元月 , 一位侦查员来到河南南阳第一针织品门市部 , 接待他的是一位中年妇女 。
当侦查员拿出那件棉毛衫 , 请她辨认时 , 一个戏剧性的情景出现了 。
那位女同志把棉毛衫接过来 , 反复看了几遍 , 然后不假思索地说:“这种衫子是俺加工的!”
幸福来得太突然 , 侦查员有点懵 。
侦查员请她看仔细 , 千万不能搞错了 。
中年妇女笑着说 , 错不了!每个踩缝纫机的人 , 年岁不一 , 体质有别 , 性格多样 , 有做事麻利的 , 有慢吞吞的 。 各人加工的虽是同款棉毛衫 , 有人踩机子下脚重 , 有人则踏得轻 , 有人走线直、针脚匀 , 有人的线纹歪歪扭扭的 , 松紧也不均匀 。
她初学机子的时候 , 老是担心走过了头 , 因此总要不自觉地往回倒两针 , 时间久了 , 就成了一个改不了的动作 。
侦查员找来几十件不同的棉毛衫 , 一对比 , 果然 , 只有那位女同志加工的 , 才有那独特的回针所形成的“标记” 。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 得来全不费工夫 。
案情竟然在这样一个不显眼的门市部取得突破 。
辨识口音此时 , 另一组侦查员也传来了好消息 。
这个小组由刑警队副队长带队 , 领着浴池服务员老刘 , 前往河南 , 进行口音辨识 。
一行人住在郑州第二招待所 , 忽然听到耳边传来锣鼓声 , 琴声和各种腔调的唱戏声 。
原来 , 河南省现代戏调演正在郑州举行 , 各剧团住在第二招待所里 , 加紧彩排 。
副队长灵机一动 , 把老刘带到彩排现场 , 专门听戏 。

当南阳剧团上台 , 刚唱了一个片段 , 老刘就浑身一哆嗦 , 连说:“像!像!黑大个就是这个口音” 。

副队长却不为所动 , 反而十分平静地说:“刘师傅你先歇歇 , 再过细在心里运运 , 多回忆当时和那个家伙对话的情形 。 ”
第二天 , 副队长和调演办公室商量 , 由每个剧团各出两个演员:一个老头和一个30岁左右的大个子 。
然后 , 又把黑大个在人民浴池和老刘的对话编成台词 , 让每个剧团的演员用当地口音试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