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里旅程,中途致命邂逅,1965年武汉龟山无名女尸案侦破纪实( 四 )


最后 , 把老刘请来 , 让他背对演员 , 细细地辨音 。
轮到南阳地区剧团演出时 , 演员刚刚念了第一句道白 , “喂 , 老乡 , 请你帮俺买一包好烟和一两好茶叶!”这时 , 只见老刘浑身一颤 , 猛地回过来 , 指着那个男演员道:“呵!你?你就是……”
水落石出侦查工作的重点 , 迅速转移到了南阳 。
现在可以肯定 , 凶手和南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他说的是南阳话 , 穿的是南阳针织品门市部加工的衣服 , 能不在南阳留下别的痕迹么?
网 , 一步步在收 。
调查发现 , 这种棉毛衫常年在南阳市区销售 , 销量很大 , 难以查到每一个具体顾客身上 。
当时 , 南阳市有14万人口 。 经与市公安局研究 , 开了一个全市各单位保卫干部会议 , 由专案组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案情和嫌疑人的特征 。
线索不断报来 , 经查证 , 又一一排除了 。
第三天 , 南阳市砖瓦厂保卫科报告说:他们厂有个叫景金堂的工人 , 28岁 , 身高、体貌与会上介绍的嫌疑人相似 , 还穿过一件类似的棉毛衫 。
他于1965年9月3日外出 , 前不久才回厂 。
经与南阳市公安局协商后 , 决定对景金堂正面接触 。
理由是:厂里发生了一起六百元现金盗窃案 , 他被列入嫌疑对象 。
当厂保卫科把景金堂带到南阳市公安局时 , 老刘同时也在窗外秘密辨认 。
怎奈他人老眼花 , 眼瞪得越大 , 观察得越久 , 越觉得模糊 。
一天 , 天气异常寒冷 , 经过精心安排 , 讯问室里生了火炉 。 老刘穿着一件大衣 , 戴着棉帽和口罩 , 坐在炉旁 , 夹在两个讯问人员中间 。
讯问活动 , 先由他外出的情况开始 。
景金堂交代说:9月3日 , 他离厂到了郑州 , 在郑州买了饼干和一瓶酒 , 第二天扒火车到了湖南岳阳 , 在钱粮湖农场做了3个月零工 , 不久前才回来 。
讯问结束 , 当人们帮虚汗直淌的老刘摘去棉帽和口罩时 , 他嘴唇颤动着 , 竟半天说不出话来 。
老刘认为 , 讯问的这个人 , 和他在澡堂遇到的那个人 , 口音和递烟的举止很相似 。 这显然是人长期形成的动作 , 是很不容易改变的 。
老刘认为不像的地方是:这个人长得白些胖些 。
其实 , 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情形 , 夏秋之际 , 人较黑、瘦 , 入冬以后 , 发胖变白 。
再说 , 季节变了 , 衣着变了 , 加之侦查过程中 , 刘师傅辨认过的对象多 , 对他的记忆有干扰 。
况且 , 这毕竟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 刘师傅思想有压力 , 因之犹豫不决 , 不敢下断语 。
专案组的分析会 , 一直开到凌晨3点 。
大家一致认为 , 景金堂对我们的真实意图并不清楚 。 因此 , 他的交代中 , 也可能夹杂某些真实成分 。
比如他称 , 3号在郑州扒车南下 , 4号他就有机会在武汉下车 。
再比如 , 他说在郑州买了一瓶白酒 , 这和合作餐馆发现的酒瓶吻合 。
这些分析 , 加重了景金堂的嫌疑 。
几天后 , 依法搜查了他的住处 。
在他的床下 , 发现了一张1965年9月4日的《长江日报》 。
从箱子里找到一只印着“115厂”字号的搪瓷杯 。
115厂 , 正是死者黄宗跃所在保密工厂的代号!
专案组马上短兵相接 , 突审景金堂 。
侦查员一开口 , 他猛地听到武汉口音 , 脸刷地变了色 , 身体差点从椅子上滑落下来!
凌晨5点 , 景金堂“扑通”一声双膝跪到地上 , 要求在他交代前 , 让他喝水、抽烟、吃饭 。
饭后 , 景金堂交代了作案经过:
1965年9月3日 , 景金堂离厂到了平顶山煤矿 , 逗留了几小时 , 买了一瓶酒和一包饼干 , 乘火车到武昌的中途喝了一些 。
4日上午10点 , 到武昌站下车后 , 在火车站附近徘徊 , 恰遇250次列车的乘客出站 。
一个湖南口音的年轻妇女走到他跟前问道:“同志 , 到武汉长江大桥怎么走?”
他回答:“我正好也要去大桥 , 一起走吧 。 ”
他俩结伴 , 从火车站步行到武昌桥头 。
景金堂提出 , 从桥头下去 , 乘船过江 , 先看看大桥外景 , 再从龟山那头沿桥走回武昌 , 这样才算不虚此行 。
于是 , 他们下桥到汉阳门 , 乘轮渡过江 , 到了王家巷 , 沿江上行到集稼咀 , 已是下午13点 , 便在一家餐馆各吃了一碗榨菜肉丝面 , 景金堂还把火车上没喝完的半瓶酒喝了 。
随后 , 他们步行上了龟山 。

下午14点40分左右 , 眼看四下无人 , 景金堂乘着酒意 , 顿起谋财害命之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