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毛岸青携邵华回中南海,主席沉默良久,缓缓在纸上写了四个字( 三 )



1947年 , 毛岸青回国 , 加入共产党 , 结束了漂泊异地的生涯 , 回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 在这里工作、娶妻成家 。
比起长子岸英 , 毛泽东对岸青表现出更多的关怀 , 他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无比愧疚怜爱 , 他知道一定是无比悲惨黑暗的童年经历才铸就了岸青如今虚弱的体魄和内向孤僻的性子 。
在毛泽东看来 , 这是他身为父亲的失职 。
毛泽东对身边卫士提起毛岸青 , 言语间难掩愧疚哀伤:“我很同情岸青 , 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 , 受尽了苦难 , 几次被警察打过 , 对他的刺激很大 。 ”
新中国成立后 , 毛泽东也一直牵挂着毛岸青的身体健康和病情治疗 。

毛泽东:我失杨花毛岸青自幼心思敏感长情 , 一直难以走出幼年丧母之痛 , 这种疼痛伴随着他一生 。
后来毛岸青发现 , 他的长情正是遗传了父亲毛泽东 , 思念母亲的并不只有自己 , 父亲也依然难以忘怀 。
透过岸青漆黑的双眼 , 毛泽东也时常看到杨开慧的影子 。
毛泽东怎么能不愧呢 , 在他看来 , 如果她不是自己的妻子 , 如果她从来就没有遇到自己 , 杨开慧的一生不会如此就画上句号 , “毛泽东妻子”的身份从来没给她带去过什么殊荣光环 , 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磨难乃至死亡 。
自从杨开慧牺牲后 , 他便一直活在愧疚与痛苦之中 。

1957年 , 杨开慧的挚友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 , 说自己又梦回杨开慧牺牲的那一天 , 醒来泪流不止 , 并填了首《菩萨蛮》 , 一并寄给毛泽东 。
毛泽东也回了信 , 并赠了她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
“我失骄杨君失柳 ,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 ”其中的“骄杨”便指的是杨开慧 。
1963年的一个周末 , 毛岸青携邵华回中南海看望毛泽东 , 顺便希望父亲能将这首蝶恋花写一份给他们留作纪念 。

毛泽东提笔沉默良久 , 缓缓在宣纸上写下四个字:“我失杨花 。 ”
毛岸青和邵华都愣了愣 , 以为父亲写错了 , 不是“杨花” , 是“骄杨”才对 , 于是便又拿来一张空白宣纸 , 等待父亲重写 。
毛泽东却淡淡道:“称‘杨花’也很贴切 。 ”
“骄杨”容易被人引申成“骄傲”之意 , 毛泽东决不允许对杨花的解读有任何向骄傲释义靠拢的可能 。
毛岸青闻言落泪了 , 诚然在父亲的记忆里 , 逝去的母亲永远是一朵柔软而芬芳的花 , 杨花纷飞 , 代表着母亲的英魂直上九霄 。

和父亲毛泽东一样 , 随着年纪渐长 , 毛岸青对杨开慧思念更甚 , 年纪大了心思更敏感柔软 , 在人生的最末阶段 , 时常回忆起早年往事 , 每每思及母亲 , 毛岸青都要悄然落泪 。
毛新宇回忆起父亲生前往事 , 道:“我的父亲生前时常想起我的奶奶 , 每次提到我奶奶他都泪流满面 。 ”
毛新宇经常撞见爸爸独自黯然落泪的样子 , 起初他惶然不解 , 不明白爸爸到底有什么伤心事 , 要时常这样默默哭泣 。
他去问母亲 , 邵华摸了摸他的圆脑袋 , 温和道:“你爸爸是想你奶奶了 。 ”
毛新宇似懂非懂 , 后来他也长大成家 , 父亲母亲先后离去 , 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 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 一儿一女 , 儿子东东与曾祖父毛泽东出生于同一天 , 女儿甜懿的眉眼旁人看了都说与她的太奶奶杨开慧有几分相似 。
看着两个孩子 , 再想到父母和爷爷的离去 , 毛新宇深刻地理解到了那种至亲之人离去的疼痛 。

2007年3月23 日 , 毛岸青在北京病逝 , 就此走完了他坎坷而朴素的一生 。
他没有留下什么遗言 , 但病榻旁的邵华只须望着他那双浑浊的眼 , 一切便已尽在不言中 , 她明白 , 丈夫希望葬在母亲杨开慧的墓旁 。
毛岸青这一生并无任何显赫的官职 , 也没有多少财富 , 但他依旧是一名非常优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
后来邵华去世 , 她与毛岸青的骨灰回归故里 , 安葬于长沙县开慧乡杨开慧烈士陵园 , 英雄母子终于长眠于一处 , 青山有幸埋忠骨 , 他们的英灵与山河永在 , 与日月同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