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葱绿
遮天蔽日
(抚远的森林)
▼
而在地势更为低平的地带
由于土壤含水量升高
森林退化为岛状分布
取而代之的则是可达3米多高的灌丛
再往湿地深处行进
地表积水愈多
就连灌丛也难以征服这里
各类草本植物
成为这一地带最繁盛的生命
(请横屏观看 , 抚远湿地中的薹[ tá i
草)
▼
茂盛的植被
重塑着这座东极水乡的一切
它们春秋更岁、荣枯相继
零落后被沼泽包裹吸收
历经漫长的演变
成为土壤中异常丰富的腐殖质
也使得三江平原
成为了世界上黑土分布最广的地带之一
植被还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动物种群
大到黑熊、野猪、狍子
小到黄鼬、狐狸、獾子
都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
(黑瞎子岛上的黑熊;“黑瞎子”一词在东北方言中正是指黑熊)
▼
天空中的旅行者
也对这里颇加青睐
每年春天冰雪消融时
成群的候鸟从南方回归
气候温和、食物充足的三江平原湿地
无疑是一座生活和繁衍的理想乡
(三江平原湿地同时也是许多更为北方的候鸟的越冬地;请横屏观看 , 抚远湿地里的候鸟群 , 摄影师@陈雷)
▼
据统计
在抚远境内的湿地栖居的鸟类
可达263种之多
其中不乏东方白鹳、大天鹅等珍贵的物种
(请滑动查看 , 抚远湿地中的鸟群)
▼
巨兽主宰陆地
飞鸟征服天空
而对遍布于湿地的江河湖沼来说
鱼类则是它的宠儿
它们不仅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
还成为与人类社会连结的纽带
令这片土地成为一座独树一帜的
东极渔都
尽管陆地上的草木和鸟兽
已经令人目不暇接
但当我们将视线投向宽广的水域
便会发现
抚远终究还是鱼的天下
(请横屏观看 , 抚远市鱼类资源示意)
▼
体长动辄可达五六米
体重可达一吨的鳇鱼
是黑龙江中最庞大的“黑龙”
它虽喜欢匍匐于江底
却是不折不扣的食物链的顶端
一口便能吞下数十条小鱼
它起源于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
见过恐龙世界、也见过人类文明
至今仅存于黑龙江流域一带
堪称是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
鳇鱼的近亲史氏鲟
则是它体型与性情上的“缩小版”
饶是如此
它3米长的身躯和100多公斤的重量
也足以在其他一众鱼儿面前称王称霸
(请横屏观看 , 抚远鱼博馆中的鲟和鳇)
▼
对于鳇、史氏鲟等鲟科鱼类而言
洄游是它们生存的天性
两江交汇、河底砂石密布的抚远
是它们优良的产卵场
每年春秋两季
都会有成群的鲟、鳇从各处涉水而来
在此延续它们传承亿万年的血脉
不过要说洄游
即便是鲟、鳇这样的水中巨人
在大马哈鱼面前也得退让三分
这种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冷水水域中
号称“一生只产一次卵”的鱼
堪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洄游性鱼类
每年一到秋天
性成熟的大马哈鱼群
便会开启它们悲壮的旅行
它们从大海中逆流而上
越过急湍、越过狂涛
历尽艰险回到它们出生的地方
在那里
它们诞下自己的后代
也在不久后迎来自己的死亡
(大马哈鱼 , 其身上的橙红色条纹是其处于繁殖期的重要特征 , 图中正在逆流洄游的大马哈鱼属于英国的种群 , 仅做示意)
▼
当然
发生在抚远水下的故事
也并非都是这么悲壮
鲢鱼、草鱼等传统家鱼
习惯在水草丛里穿梭摇曳
小小的泥鳅和鲶鱼
也在滩涂淤泥里自得其乐
还没有一根手指长的湖鱥[guì
更是成群结队
和成百上千个兄弟姐妹一起
穿梭于朝朝暮暮中
春秋、生死、起落、浮沉
无论是弱肉强食还是和谐共生
在抚远的水面之下
有着一个生动了亿万年的世界
(抚远市鱼博馆中的“镇馆之宝”——国内最大的鳇鱼标本 , 年龄108岁 , 重1128斤 , )
▼
而在水面之上
另一个世界也开始介入
那便是
人的世界
早在先秦时期
生活于此的肃慎人
就依赖这里庞大的鱼群
推荐阅读
- 自驾|来一场秋日自驾吧!四明山两天一夜自驾指南,超级适合游玩
- 涠洲岛|重庆到北海涠洲岛5天4晚自由行
- 日照|日照旅游吃住行,面面俱到
- 涠洲岛|涠洲岛旅游攻略:观日出日落、赏广阔大海,3天畅游!
- 蒙山|在杭州,有这么一条步行街,它既没有西湖游船,也没有西湖夜游,可是这却是一处网红步行街
- 日出|北京怀柔九渡河隐于野水长城高端民宿,灏明湖畔,靠山面水,被长城环绕
- 宁洱|杂货花园,假期里的一次寻宝探秘之行
- 日出|这些风光你看过吗?没有自然风光悠久,没有人文风光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