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中国最东端,长什么样?( 五 )


日寇在此施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抚远境内土匪林立、走私成风
百姓生活饱受贫苦
(哈巴罗夫斯克旧名伯力 , 位于黑乌两江汇流处以东 , 距抚远县城仅65公里水路航程 。 其于1860年被沙俄侵占 , 时至今日已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城市之一 。 图为从抚远远眺哈巴罗夫斯克)


农业落后、工业空白、商贸凋敝
这样的边城抚远
又该怎样摆脱内外交困的命运呢?
办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团结起来
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
建设自立自强的新中国
成为她国境线上的铜墙铁壁
(位于抚远市乌苏镇的乌苏镇哨所始建于1962年 , 是中国最东端的哨所 , 被誉为“英雄的东方第一哨”)


但是仅仅依靠军事力量
还不足以改换新天
只有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要素
才能真正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转机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为了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支持全国经济建设
中央发出了开发“北大荒”的号召
所谓“北大荒”
指的便是以三江平原为核心的广袤湿地
这里不仅土地平坦、水源丰富、黑土广布
夏季光照时间长
而且人口稀少、人地矛盾较轻
极富粮食生产的潜力
(请横屏观看 , 三江平原一望无际、千里平畴)


为了开垦这片野草丛生的沼泽
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兵、知青、干部
纷纷踏上三江平原的土地
仅来到抚远的就多达数千人
他们挽起裤脚、拿起镐子
在寒冷、蚊虫、野兽和远离城市文明的条件下
争出一片又一片平坦广袤的耕地
从1966年至1981年的短短十五年间
抚远的耕地面积从381公顷
猛增至2.36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跃居全国前列
人们在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上
建起一个个农场
这里的作物连片种植过万亩
产出的“东极大米”远销全国各地
(连片种植的一大优势是便于人们采用机械化收割)


时至今日
抚远已成为我国
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昔日的“北大荒”
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除此之外
这里还有亚洲规模最大的
蔓越莓种植基地
形成了高效益、多样化的农业结构
(蔓越莓即大果越橘< Vaccinium macrocarpon>,是一种适宜冷湿环境生长的作物 。每到秋 天成熟季节 , 果农便会向田 里注水, 待果实漂浮在水面上后进行圈收)


大地迎春
江河也冰雪消融
改革开放之后中苏(俄)关系回暖
作为祖国最东端的抚远
同一江之隔的邻国的联系日趋紧密
2008年
中俄在黑瞎子岛举行仪式
其西半部正式回归中国
中华特色的宝塔同俄罗斯风格的教堂
在岛上遥相呼应
共同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
(请横屏观看 , 东极宝塔与黑瞎子岛日出)


而在经济上
中俄之间的往来则更显密切
每年四五月份
沉睡在黑龙江南岸的莽吉塔港
都会准时醒来
迎接从哈巴罗夫斯克
甚至自太平洋逆流而上的货船到来
(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的莽吉塔港 , 码头上堆满了进口的木材)


它是东北地区少见的内河深水港
最大水深可达17米
来自俄罗斯数以万吨的木材、大豆
悉数从这里登岸
接下来
它们会换乘铁路
浩浩荡荡直奔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
继而去往全国各地
(客货共线的前抚铁路是中国最东端的铁路 , 图为火车穿行于抚远的森林中)


依托于莽吉塔港
抚远已跻身黑龙江省五大边境口岸之一
其边民互市贸易区
也成为全省最大的俄罗斯商品展售平台
来往于口岸之间的不止是货物
中国游客也不断经由抚远
免签进入俄罗斯境内旅行
领略独特的异国风情
(抚远东极机场拥有临时国际航空口岸 , 可直飞哈巴罗夫斯克)


区域的和平、产业的发展
催生出一个崭新的抚远
其人均GDP常年位居全省前列
并一度荣登全省各县(市)榜首
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实力
而更为直观的
则是它城市面貌的改变
它将清新留在了这里
宽阔平直的道路
穿梭于色彩斑斓的建筑之间
(抚远街景)


它将壮美留在了这里
围绕“日出”打造出一系列观景佳 处

推荐阅读